桂枝湯與小建中湯皆出自《傷寒論》,是《傷寒論》中的經典方,臨床應用廣泛。桂枝湯為解表劑,小建中湯為溫補方,但兩方在組成、配伍、功效方面有許多異同點,現簡要分析如下。 1 組成和用法桂枝湯全方組成: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二兩炙,切碎后,用水七升,文火煎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藥后不久,食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并用被子溫復二小時左右,待遍身微汗出即效,不要淋漓過汗。 小建中湯的全方組成:桂枝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芍藥重用六兩,生姜三兩,膠飴一升。并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現代用法:五味水煎二次,取汁,兌入飴糖,分二次溫服。) 2 配伍及組方原理桂枝湯為《傷寒論》第一方,被后世醫家譽為群方之祖。桂枝辛溫能通陽,走表,因此能溫通衛陽。生姜辛溫入胃,《靈樞·五味論》曰:“辛入于胃,其氣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氣而榮諸陽者也。衛者,陽明水谷炙悍氣,從上焦而出,衛于表陽?!薄鹅`樞·癰疽》云:“腸胃受氣,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币虼松翜厝胛福錃庾哂谏辖?,有助于宣發衛氣,即宣通衛氣。方中芍藥,酸微寒,益陰(如四物湯),以助汗源。大棗、炙甘草補脾胃,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也起到了助汗源的作用。 小建中湯的方藥則是以桂枝湯倍用芍藥再加飴糖而組成,以補脾為主,溫建中陽而兼養陰,和里緩急而能止痛。具有溫以祛寒、甘以緩急、辛以宣通的意義。桂枝湯解表,故芍藥用量較少,而小建中湯溫里,故而芍藥用量較多。所以桂枝湯用芍藥相佐桂枝以發散,而小建中湯以重用芍藥佐飴糖以健脾。小建中湯方中以飴糖甘溫補脾益氣為主藥,膠飴味甘溫,甘草味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健脾者,必以甘為主,故以膠飴為君,甘草為佐。桂辛熱,辛,散也,潤也,榮衛不足,潤而散之。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黃帝針經》曰:“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是矣。衛為陽,不足者益之,必以辛。榮(營)為陰,不足者補之,必以甘。辛甘相和,脾胃健而營衛通。小建中湯既有陰陽雙補、調補脾胃的作用,又有調和營衛兼以解表功能。 3 臨床應用桂枝湯的臨床應用范圍很廣,除了治療太陽病中風證之外,在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瘥后復熱等病證中也有應用,《傷寒論》中用桂枝湯的條文就有18條之多。在內傷雜病中也廣為應用,其應用的主要方面可歸納為:①證情與太陽中風證相同的發熱;②氣血不和導致的皮膚病如凍瘡、蕁麻疹、過敏性皮炎等;③營衛不和導致的汗出異常、時寒時熱等;④氣血不和導致的痙攣性脘腹疼痛、血管疾患及婦科疾病;⑤陰陽失調引起的心煩、夜眠不安等。 小建中湯方以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為功,主治虛勞里急,脾胃虛寒,氣血不足之證而兼有傷寒表證,亦可治腹痛脾虛者。此方溫建中藏,是以建中名。小建中湯臨床上用于脾胃陽虛,中氣不足,以及陰陽水火升降失調所致的脾胃虛寒證。中醫學中的“脾胃”,究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特點,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消化系統,不只脾胃,還包括肝、膽、腸等,并與水液代謝和造血系統密切相關。小建中湯在現代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療效顯著,主要用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淺表性胃炎)、膽囊炎、潰瘍性結腸炎、臍疝痛(尤適用于過敏性或痙攣性素質者)、慢性肝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秘、胃腸功能紊亂,痢疾等。 4 討論桂枝湯是治療營衛不和證的主方。方中以桂枝為君,其辛能散邪,甘能和營,溫能通陽;以白芍為臣,能益血斂陰,使營陰漸充;姜棗共為佐藥,生姜辛溫,可助桂枝解肌泄邪,又能暖胃止嘔;大棗味甘,益氣和中,滋脾生津,可佐芍藥和營益陰,而姜棗合用,可升騰脾胃之氣津而益營助衛,能助桂芍以和營衛;而炙甘草甘溫而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并為佐使之用??梢姽鹬饕墙饧“l表,調和營衛,調和陰陽。 小建中湯以補益營衛為主要功效。小建中湯以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而成,小建中湯中重用飴糖為君藥,酸甘益陰養血,和里緩急;桂枝辛甘溫熱,溫助中陽,合飴糖辛甘化陽以建中陽之氣;芍藥益陰養血,合飴糖酸甘化陰以輔助陰血之虛。飴糖、芍藥合用為臣藥,酸甘化陰入營,溫陽降逆平沖,使陰陽平和;生姜溫中散寒,佐桂枝以溫中;大棗益脾滋液,佐白芍以養血;配以炙甘草合用,辛甘化陰,陰以助陽,復得心陽則心悸自平;此三味共為佐使。六味相合,于辛甘化陽之中,又具酸甘化陰之用,共奏溫中補虛,和里緩急之功。諸藥共用可補益營衛,營衛足則可以緩解腹中急痛。 綜上所述,桂枝湯和小建中湯在組成、配伍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雖然桂枝湯為解表劑,有調和營衛的作用,但對調和營衛理解卻各抒己見,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桂枝湯應歸屬補益劑,是通過補益衛陽之氣來調和營衛發揮功效的。劉學華[1]認為桂枝湯證本質是衛陽不足,營衛不和。柯韻伯[2]認為:“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逼溲a益“乃滋陰和陽”,即補益營衛。張文陸[3]認為桂枝湯實現“調和營衛”功效的主要機制之一是“補益營衛”。筆者對桂枝湯具有補益功效頗有同感,小建中湯為溫補方,故兩者在功效作用方面也有許多相同點。 參考文獻: [1]劉學華.桂枝湯證的病機實質探討[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4,10(4):8 -9. [2]南京中醫學院傷寒論教研組.傷寒論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383. [3]張文陸.對桂枝湯“調和營衛”功效的理解[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2,12(4):11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