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0月,八路軍山東第五支隊一團為打破日偽頑對膠東抗日根據地的“掃蕩”、 “蠶食”與“夾擊”,在東海區向日偽軍發動秋季攻勢。至月末,一團在文登、榮城地區連克9個日偽據點,勝利地結束了第一階段的作戰任務。接下來的作戰重點就是,拔除那顆楔在根據地內部的“釘子”—回龍山據點。
回龍山位于文登縣城以南約20公里處,控扼東海區與膠東中心區聯系之要沖。自五支隊二團主力西調后,偽軍李樹堂部一個大隊趁虛侵入。為防八路反擊,該敵強拉民夫、大興土木,將回龍山打造成文登境內第二大據點。400多守敵分駐山上、山下兩個據點,兵力雄厚、彈藥充足。敵人的設防重點在山上,核心陣地主峰龍王廟為高大的圍墻和堅固的碉堡所環護,其外圍還有三道工事障礙:第一道是由鐵絲鏈接起來的鹿砦;第二道是單列鐵絲網;第三道是環形鐵絲網。為確保山上無虞,敵人除擺放一個主力中隊外,還將大隊部設置在這里駐。
顯然,這是塊難“啃”的骨頭!
考慮到第一階段的作戰主要由一營和二營承擔,這次攻打回龍山的重擔便落在了三營的肩上。三營的作戰方案很快報到了團部:擬以七、九兩個連負責攻擊山下據點,八連(今367團一營二連)主攻龍王廟陣地。這一計劃得到了團長周光的批準。
31日午夜12時,戰斗準時打響。從一開始,龍王廟方向的戰斗便成了戰事的焦點!
進攻開始后,八連采取了一種全新的戰斗編組:第一突擊組在火力的掩護下迅速用大刀砍斷了拴在鹿砦上的鐵絲。鹿砦被拉開后,迅速跟進的第二組戰士揮舞這大刀沖向單列鐵絲網,砍斷三四根木樁后推開鐵絲網,順利通過了第二道障礙。再向前是環形鐵絲網,這些障礙很討厭,人沖不過、人拉不開、刀砍不斷。在敵人火力的瘋狂掃射下,擁聚于此的人員越來越多,傷亡開始增加。危急時刻,一班戰士岳賢興將棉大衣裹在身上和頭上,縱身撲在鐵絲網上,大喊“快從我身上踩過去!”爆破組踩著他的脊背通過環形鐵絲網后,沖到據點西北角的碉堡下。由于啞火,第一爆破手沒能成功。跟上來的第二爆破手雖然成功引爆了集束手榴彈,但由于手榴彈的威力不夠(當時沒有炸藥),只在碉堡上炸開了一個小窟窿。眼見敵人未受到壓制,一班長帶著一個戰士搭人梯攀至碉堡二層,向射孔內丟了幾顆手榴彈后跳了進去。在激烈的拼殺中,一班長英勇犧牲,但這個碉堡還是被拿了下來。就在一班戰士逐層爭奪西北角的碉堡時,沖進圍子的后續部隊打退了敵人的反撲后攻占了據點東北的碉堡。這時,部隊已經在敵據點內站住了腳,但若想在天亮前拿下龍王廟,還須冒著敵人的密集火力沖過一片大約50米的開闊地帶。這,并沒有難住英勇的八連戰士。還是那個岳賢興,已是一班代理班長的他帶著一個戰士,利用敵人火力間隙猛沖到靠近大殿的院墻根。兩人翻身上墻爬上殿頂,揭開幾片房瓦后開始朝下面扔手榴彈。在此起彼伏的爆炸聲中,大殿內的敵人被炸得死的死,傷的傷。趁著敵人亂作一團之機,一排長帶人順勢沖入。龍王廟就這樣被拿下了。
控制主峰之后,八連以壓頂之勢沖向山下據點,配合七連和九連肅清了殘敵。至此,三營全殲偽軍一個大隊,圓滿地完成了收復回龍山的任務。戰斗的當天,附近幾個小據點的守敵嚇得棄點而逃,此前被 “蠶食”的根據地被一團全部收復!
回龍山之戰是膠東抗戰史上少有的陣地攻堅戰例。此戰,組建不過兩年的八連表現極為出色。官兵們仰攻龍王廟,取得了連隊組建兩年來首次陣地攻堅戰的勝利。佳績的取得主要源于:
一、士氣高昂
由于三營在前一階段中擔任預備隊,官兵們看到兄弟部隊頻頻傳回的捷報,早就憋足了一股勁兒,普遍要求打硬仗、打惡仗。這種求戰欲望在八連表明得尤為強烈?!皳尅钡弥鞴ト蝿蘸螅髋偶娂娬业竭B部爭當突擊隊。旺盛的戰斗意志使得八連在戰斗中相繼涌現出了岳賢興、一班長等英雄人物,他們,是勝利的力量源泉!
二、知己知彼
就回龍山攻堅戰的規模而言,其在整個膠東部隊抗戰史上還是首次。以一個連仰攻偽軍裝備精良、憑險據守的一個大隊部和一個主力中隊,其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八連組建以來所擅長的是避實擊虛的游擊戰,這種硬碰硬的陣地進攻戰還是頭一遭。為了順利通過這個考驗。八連進行了反復的戰前動員,從黨內到黨外,從支委、班排長、戰斗骨干到軍人大會,充分發揚軍事民主,全體干部分工做好細致的戰斗組織準備工作。
在連長江雪山的帶領下,各班排長及戰斗骨干組成了10個偵察小組,連續三個晚上抵近敵前沿勘察地形,并通過火力偵察的方法查明了敵工事構成、火力配系及射向,從而確定了進攻出發陣地、進攻路線和突破口。這種周密的臨戰準備和成功的戰前偵察,保證了戰斗的順利實施。
三、講究戰術
回龍山之戰,八連的戰斗編組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突擊組在火力掩護下開辟進攻通道,迅速跟進的爆破組以連續爆破的方式在敵人防線上打開突破口,主力部隊緊隨其上。各戰斗小組之間相互掩護、相互配合……這,儼然就是日后“四組一隊”之雛形。
拿下龍王廟之后,八連又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立即對山下據點發起沖擊,協助兄弟連隊作戰,從而全殲了回龍山的守敵。(文\劉明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