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華:在每一次奔跑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本報記者 范曉菲 姓名:嚴冬華 年齡:39歲 職業:外科醫生 格言:人生猶如馬拉松,不在乎你跑得快,而在乎你跑得久,更在乎你跑得穩。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眼前戴著眼鏡,身披白大褂,手執手術刀的外科醫生是一名馬拉松長跑愛好者。雖然從正式參加馬拉松比賽到現在只有一年半的時間,但他已經積累了5次全馬(全程馬拉松)和7次半馬(半程馬拉松)的賽事經驗。 他是江蘇盛澤醫院的一名外科醫生,名叫嚴冬華。工作時,他盡心醫治病人,還曾經代表醫院前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林周縣支醫;生活中,他追逐自己的“跑步夢想”,他說:“讓精神和身體一起'跑’起來,保持健康、陽光、快樂的生活狀態,就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體重從190斤減到160斤 他跑步的目的性很強 “嚴醫生,你幫我看看我這個化驗單子?!薄皣泪t生,我媽這樣,吃不消動手術,有沒有別的辦法???”“嚴醫生,我最近總覺得肚子疼,你幫我看看。”……忙碌的工作,讓年齡即將邁上“4”字頭的嚴冬華難逃“中年男子”的套路——體重增加。作為一名醫生,他清楚地知道肥胖會加重身體的負擔,于是減重被提上日程。 “跑步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可建立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嚴冬華說。他認為跑步與其他運動方式相比,是一種可以隨時隨地、隨心隨意的運動,有一塊場地,有一雙跑鞋,運動就開始了。最初,嚴冬華跑步的目的性很強——通過跑步減脂,保持身體的健康。 2016年,嚴冬華開始跑步,感受到跑步給身體帶來的變化。從1公里到5公里,從5公里到10公里……嚴冬華堅持利用空閑時間跑步,維持一周三四次的跑步頻率,一個月跑步總路程在200km左右,體重從190斤減到了160斤。 時間從2小時25分鐘到1小時54分鐘 他開啟自己的“馬拉松模式” “真正喜歡跑步的人不只是享受跑步時流汗的感覺,還在跑步中找到了自己的樂趣。”嚴冬華說。 2017年3月,在跑友的鼓勵下,嚴冬華報名參加了第一場馬拉松比賽,他說:“從報名到審核,再到參賽,我經歷了三種心態,但最終只是為了挑戰自己?!睆膭倛竺臎_動,到審核通過時的興奮,再到參賽時的淡定,嚴冬華認識到每一次跑步都是一場與自己的較量,在每一次跑步中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2小時25分鐘,我記得很清楚,這是我第一次跑半馬的成績?,F在我進步了,跑半馬的時間在1小時54分鐘。”嚴冬華說。那次半馬開始,嚴冬華開啟了自己的“馬松拉模式”,他先后參加了5次全馬和7次半馬。他對去年在南京舉辦的國際馬拉松比賽記憶特別深刻,他說:“那是我從西藏支醫回來后不久,雖然體檢的各項指標都比較正常,但在體能訓練方面還是缺乏的,全馬賽程過半,我明顯感覺體力不支,后半程幾乎是靠走的?!?/p> 那場比賽,嚴冬華用了5個半小時才抵達終點。在馬拉松比賽中,嚴冬華一次次超越自己的極限,每次都堅持完賽。他說:“不僅僅是跑步,其實做每件事都需要付出很多。跑步和人生是一樣的,都是奮斗和修煉的過程?!?/p> 角色從參與者變成服務者 在賽道上發揮自己的職業優勢 嚴冬華在跑步中認識了一群“跑友”,并找到了盛澤的跑步組織——盛澤馬拉松跑團。“馬拉松是一個消耗耐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一些意外。”他說。為了將意外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嚴冬華還免費為跑團的跑友們開展各類醫療急救知識培訓。 作為一名醫生,嚴冬華把救死扶傷看成了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參加了馬拉松比賽中的“急救醫護跑團”,從馬拉松的參與者變成服務者,發揮自己的職業優勢,在賽道上為跑友們保駕護航。 去年9月,在蘇州石湖舉辦的跑步比賽中,嚴冬華以賽道急救者的身份參賽,他說:“賽道急救者與普通的參賽者不同,在比賽中不能單純地考慮自己,追求參賽的成績,更多的是為參賽的跑友服務,當他們受傷時,第一時間為他們提供醫療服務。” 由于石湖跑步比賽時間在9月,天氣比較炎熱,在接近終點時,兩名跑友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奮力沖刺最后10km而中暑。嚴冬華和其他“急救醫護跑團”成員一起為兩名中暑的跑友提供醫療服務,最后幫助中暑的跑友轉危為安。 “我在跑步中找到了樂趣,可我并沒有忘記我是醫生?!眹蓝A說,從學醫到成為一名醫生,這么多年其實不是“堅持下來”,而是“繼續奮斗”,為了自己的“職業理想”。如今的嚴冬華把自己的“職業理想”與“跑步樂趣”相融,在跑步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圖為嚴冬華在比賽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