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于子,余及死乎 魯國在魯哀公時代的社會治安相當堪憂,國君與權臣之間的矛盾已經公開化,所謂“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之”,還有“三桓亦患公之妄也”。很多當政者們對此心有余悸,希望借助人才之力改變政局,比如執政季康子還就魯國盜賊橫行的事情問政于國之賢人,所謂“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賢人認為魯國的混亂是因為掌權的三桓家族們不能“正己”。不管是魯國的國君魯哀公,還是三桓家族的權臣們,對于魯國的國內矛盾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們終哀公之世頻繁尋訪賢人,以求得治國之道,子貢、宰我、顏闔等賢士都與魯哀公有過交流。 當時的時代處于一種大變局之中,晉國正在被韓趙魏三家瓜分,齊國正在被田氏奪取,跟這兩個國家命運相似的諸侯國就是魯國,魯國國內的三桓家族與魯哀公分庭抗禮,魯哀公除了享受世代俸祿和生活,已經完全失去了軍政大權,心中就算有一萬種計劃也無法踐行,只能在孔子葬禮上發表悲嘆,即便如此也遭到孔門弟子們背地里的嘲笑。這恐怕是當年魯國的開創者周公始料未及的。魯哀公心中明白,魯國公室與三桓家族的矛盾可能是一觸即發,他還曾問孟孫氏說“請有問于子,余及死乎?”國君問臣子自己能不能善終,這聽起來都像是笑話。 有問于子,余及死乎 魯國地處于齊、吳、越三國夾縫之間,齊國強的時候魯國受制于齊國,吳國強的時候又臣服于吳國,越國強盛的時候魯國又奉越國為霸主。吳國稱霸的時候,夫差專門派人到魯國,要求魯國貢獻“百牢”,這就可看出魯國的地位沒落。三桓家族在陽虎之亂后的數十年間,深刻認識到穩定的重要性,也逐漸開始接受一些賢人的輔佐,比如季孫氏就把孔子的門徒冉有等請回魯國,還讓孔子在魯國傳道授惑;而叔孫氏則大力推崇子貢等人,甚至認為子貢的本領超過孔子。 有的時候不是選擇決定發展,而是形勢決定國家將會向哪里發展。國君就是有任何的政治素養,而若不能整合國家資源和力量,也無法控制國家的崛起。可悲的是不管是魯國公室還是三桓家族都呈現衰弱態勢,跟那些處于中原腹地的諸侯國相比,鄭衛宋陳等國一兩百年間都在受到晉楚稱霸戰火的侵擾,而魯國處于東方沿海地區,不管是晉國還是楚國的戰爭,基本上都能夠略過魯國。可是魯國的北方有強國齊國,沒有想到的是南方吳越竟然后發先至,國力上竟然超越魯國。 有問于子,余及死乎 魯哀公二十年的時候,魯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季孫氏的宗主季康子去世了。在三桓新的領導者沒有出現之前,魯哀公認為自己找到機會削弱三桓,便主動帶領親信大臣們前往越國開展外交活動,魯哀公希望越國能夠幫助自己發動大軍攻伐三桓,結果當時越國是自勾踐以來的第三代君主越王不壽在位,這個時期越國國力有所削弱,而且國內矛盾日生,無暇顧及魯國事務,這就導致魯哀公有興而來無興而去。可是魯哀公不敢回魯國,只能在列國之間流亡,又成為一個流亡國君。魯哀公在位的二十多年間,皆無所作為,也算對得起謚號“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