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小史》,主要簡述了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孔子、老子、墨子、朱子等等,但是可能由于所寫的時代,語言上還是處于半白話,雖然可以看懂,但是卻沒有白話那般好讀。 讀完,看到附錄上介紹中國為什么沒有科學,從哲學的視角透視中國人的性格基因和價值追求。在《大問題》一書中,指出哲學、宗教和科學一直都是緊密相關的。它們雖然各有側重,但目標是一樣的——強調思想和認識的重要性,強調理解我們這個世界,從某種更宏觀的甚至是從宇宙的角度來審視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文章首先介紹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的主要觀點,比如道家主張自然,墨家主張人為,儒家主張中道,道家和墨家處于兩個極端,儒家位于中間,道家的教義可以歸結為“復歸自然”,全能到的“道”給予萬物以其自己的自然,在其自然中萬物得到自己的滿足。在他們看來,任何人類道德、社會制度都違反自然。
墨家的基本觀念是功利。鑒定道德,不在于它是自然的,而在于它是有用的。墨子在倫理的立場上,本質上是功利主義的,他還是個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墨子講兼愛,因為他認為它最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反對戰爭,他比之為藥,有一種藥,如果一萬個人服用,只有四五個受益就絕非良藥。墨子哲學中有一種很強的進步感和未來感。 孔子強調認清形勢,首要的問題不是我是否應該愛人,而是認清那個人是我的什么人。愛應該有差等,因為這是人的天性。 那為什么中國的哲學和西方的哲學幾乎是同步的,但是科學卻落后西方那么多呢?因為中國古代備受尊崇的是儒家,而儒家認為智慧的內容不是理智的知識,智慧的功能不是增加物質財富。在道家看來,物質財富只能帶來人心的混亂,在儒家看來,他雖然不像道家說得那么壞,可也不是人類幸福中最本質的東西。 如果中國人遵循墨子的善即用的思想,或是遵循荀子的制天而不頌天,那就很可能早就產生科學了。但是歷史卻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的文化基因里面就是有一些追求內心的平和與幸福,也許中國哲學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哲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