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男孩最喜歡做的兩件事就是下河滑水(游泳)和捉魚。我從四、五歲開始就跟著大人到率水河里學狗爬式游泳了。到了六、七歲,我干不了農活就在家里帶弟弟妹妹,大人忙于“雙搶”(搶收早稻搶種晚稻)沒時間管束我們了。我就帶著弟弟妹妹,叫上村里的阿四、阿力、增文、林飛等幾個小屁孩一起下河玩水捉魚了。我們先把稻桿扎成一條龍的樣子,然后幾個小伙伴抬著稻草龍在村姑洗衣服的水埠頭下河,將稻草龍放在水里,大家合力把魚圍上岸,不過能圍到的都是一些貓吃的魚孫子。 長到了八、九歲,我就開始下河摸魚了。最先是在水埠頭石頭縫里摸,摸到的大多是黃丫魚和黃姑魚。開始摸時,沒經驗。小手伸進去時,碰到滑溜溜的黃丫魚時,心里既高興又緊張,就死死抓緊不放。哎喲!黃丫魚刺刺進手指肉里了,脹鼓鼓的痛,要痛很長時間的。被魚刺痛之后,就不敢在石洞石縫里摸魚了。我又不甘就此罷休,因而就在水埠頭附近翻開大石頭,大石頭低下往往有“死人卵”呆著。哈哈,諸位不要驚怕著。“死人卵”,非“死人的卵”也!而是一種肉多味美的上等小河魚。家鄉人都管它叫“死人卵”,也有人叫它“呆子魚”。意思都一個樣,就是呆呆傻傻的樣子,不大動的,容易被人逮著。它的形狀有點像壁虎,有些地方人稱它爬虎魚和趴虎魚。學名叫什么,我真的不曉得哦。順手上網一搜狗,立刻就顯示出來——塘鱧魚,也叫鰕(xia)虎魚,俗稱“趴虎”、“傻魚”、“啞巴魚”等,生物學分類屬于鱸形目,鰕虎魚亞目,鰕虎魚科。它們種類繁多,幾乎遍布全球各地。在我國,從海濱到內陸的各種咸淡水域,甚至無光洞穴中,都能發現它們的蹤影。當年,這種呆子魚很便宜,2、3毛一斤,都沒什么人吃的。如今卻成了珍稀小河鮮了。我這次國慶節回老家陪護母親、妻子住院,白天到菜市場里買菜,看到小小的“死人卵”,一問賣魚人,開口都要20多元一斤了。真是今非昔比啰! 我到了十歲以上,就要跟著村里的“后生潑”(方言,指的是十六、七八歲的年輕后生)到上游水碓攔河壩底去摸魚了。攔河壩全長有一百來米,都是用大小不同的石頭砌磊起來的。石頭之間都有狹縫。中間石塊大,因而縫隙也就自然大些。所以,壩底的水是兩頭淺中間深,水勢是兩邊緩中間疾。兩頭水淺石縫小,只能摸到小貓魚;中間水深石縫大,能摸到大點魚。我最驚喜的是摸到柴葉鱖即小鱖魚,長得像柴葉,淺淺綠、斑斑點的。既好看又好吃,在家鄉的率水河里,鱖魚是我的最愛。最擔心的也是摸到鱖魚,鱖魚刺比黃丫魚更多更鋒利。 記得又一年夏天,阿四的大哥從部隊回來探親,買來了絲網。他們兄弟仨幾乎天天中午和傍晚都要在河里網魚。我家窮,沒有錢買漁網,只有羨慕的份了。我們幾個小伙伴中午經常下河滑水洗浴,看到他仨兄弟在水碓攔河壩下面網魚,我們就立即游過去,幫助他們拉網,把魚都趕到壩底。之后,我們就在壩洞洞里摸魚了。記得有一次,我摸到了一條長鱘魚,有半斤重呢。 我還有一個最原始的捉魚辦法,就是追魚。炎熱如火的盛夏,到水埠頭對面的淺水灘,用一段竹棍指著一條魚追著魚跑。不要多長時間,魚兒就要停下來歇氣了。這時用手去抓,魚兒就乖乖束背就擒了。追魚,一般都是追白鰕、青條,有時運氣好的話,也能追到紅鰕甚至是小石斑魚。追魚,如今,我總覺得似乎有點殘忍,心里總是有點愧疚感。 默靈寫于2018年10月29日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