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老師的困惑 玲玲是一位幼兒園老師,靜靜是一位6歲孩子的媽媽,我們在一起時很自然地聊起了親子教育的話題。 玲玲首先給我們講述了她上課時的一幕: 上課時,有位小朋友童童一直在用鉛筆盒敲打桌子,干擾到其他小朋友學習,我就問孩子們:“你們是不是覺得吵?” 一位小朋友說:“是,下午的餅干不能讓童童吃了!”其他很多孩子也跟著這么說。 這時,另外一位小朋友說:“憑什么不給他餅干吃?餅干就是他的,他應該吃餅干!” 我告訴孩子們:“做錯事情、違反規則會受到懲罰。如果長大了觸犯了法律,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孩子們聽了之后都沒有再說什么。 在那之后,童童沒有再敲打桌子,我也并沒有懲罰任何孩子,但我并不十分確定,他們是否領會了我的意思。
![]() ![]() “罰站區”只罰孩子? 聽了這個故事后,靜靜告訴我們,她家孩子的幼兒園里有一個罰站區,如果有孩子因為犯了錯誤被老師罰站,都會自覺在罰站區罰站5分鐘。 她和老公覺得這個方法很好,也在家里設了一個罰站區,當兒子犯錯誤時也讓他去罰站。 “我想了解一下,這個罰站區是只針對孩子的,還是一家三口都有可能會罰站?”我問道。 “目前為止都是罰孩子,有幾次他覺得是我們犯了錯誤,讓我們去罰站,但是我們沒有這么做。”靜靜回答說。 聽到這里,我有些擔心孩子會質疑我們處理事情的公平性,并且會誤解我們設立罰站區的目的。 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是想教會孩子要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在孩子看來,那不過是父母和老師懲罰他的手段而已。? 相信這也是目前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
![]() ![]() 你習慣做一個贏家 孩子就習慣做一個輸家 玲玲和靜靜面對孩子犯錯時的舉措,讓我想起了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一書。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觀點是:我們是要“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 不得不說,很多父母做的事情至少看起來都是為了“贏了孩子”。 比如,他們會在孩子做作業時,坐在后面一直看著,會讓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和節奏做事,會通過嚇唬、懲罰等手段迫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命令…… 問題在于: 你要贏,孩子就會輸;你習慣做一個贏家,孩子就習慣做一個輸家,我們又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習慣于把自己當成一個loser呢? 簡·尼爾森倡導的“贏得孩子”,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他跟父母之間是愛的關系,有任何事都可以向父母提問或求助,并且尊重父母的意見。 想要“贏得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同理心傾聽。 ![]() 比如,孩子在屋里玩球,不小心打碎了一個媽媽很喜歡的杯子,此時孩子自己也知道闖禍了,心里很害怕,嚇得發抖,隨時要哭出來的樣子。 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如何處理呢? 1、平靜地告訴孩子犯了這個錯誤的自然后果,和家長此時的真實感受。 “媽媽確實挺難過的,因為我很喜歡這個杯子。”向孩子表明杯子打碎了,家長心里很難過、很遺憾,讓他知道這個事是有一個后果的。 同時,如果我們為孩子沒有被傷到而慶幸的話,也向他表達出來。 “不過,沒有傷到人是最重要的。我幫你把這些碎玻璃都收拾好,別扎到你,你要小心。” 因為是碎玻璃,孩子參與收拾可能會發生意外,但如果是其他一些可以讓孩子安全參與進來的事情,盡量選擇讓孩子參與進來,共同承擔自然后果。 2、表示出對他此刻感受的理解,可以告訴他父母小時候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和感受。 “媽媽小時候也打碎過東西,打碎東西以后覺得特別害怕。” 讓孩子了解,他此刻這種害怕的感受不是只有他自己有,而是每個人在經歷這種事情時都會出現的感受,那么他就不會認為這種感受是不對的、不好的。 ![]() 3、讓孩子關注于解決問題以及從中學到了什么。 媽媽:“我們從這件事中學會什么呢?” 孩子:“學會了以后要小心一點。” 媽媽:“怎么小心一點呢?” 孩子:“我們可以不在這玩了,可以去沒有杯子的地方玩。” 媽媽:“好,還有什么辦法嗎?” 孩子:“我們不要在屋子里玩球,可以去外面玩。” 智慧的家長,會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個讓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對于孩子而言,因為犯錯后在溝通過程中被家長深深的同理,心理上會有很強的安全感,而這份心理安全感正是我們作為家長需要小心呵護的。
![]() 如何避免為了懲罰而懲罰? 《正面管教》中倡導的“同理心傾聽”的方法,可能對一些父母而言還需要一段學習的過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面對的情況萬千不一。 做家長的也經常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大而無法耐心管教孩子,所以依然免不了采取一些“懲罰”的手段。?
![]() 那么,如何既能發揮教育、警醒的作用,又不至于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呢? ●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進行這些“錯誤”行為的原因。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很多時候他們做一些不守規矩的事情只是出于“好玩”。 如果我們能同理到孩子,告訴他們換個時間、換個場景這么做是可以被允許的,那么孩子也將很樂于去改正(就像上面打碎杯子的例子)。 ● 其次,讓孩子懂得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犯了錯誤后,告訴他們需要承擔哪些自然后果,避免為了懲罰而懲罰。 比如,如果孩子隨便扔東西弄臟了樓下鄰居家的環境,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鄰居家道歉并把衛生打掃干凈,而不是在家里把孩子罵一通,家長自己去鄰居家賠禮道歉。 ![]() 再有,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對家長的處罰表示“不服氣”,原因就在于我們對孩子和對自己用了不同的“尺子”。 上面靜靜家“罰站區”的事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孩子有機會看到父母也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那么再進行處罰教育時也會更心甘情愿地接受。 ● 最后,避免在公共場合責罰孩子。 如果孩子真的有錯,完全可以回家再行教育。 在公共場合毫不考慮別人的眼光對孩子進行打罵,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不尊重自己,容易導致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心理安全感受挫,在人群中怯懦。
如果以上計策在你的怒火實在壓不住而失效的時候,記得一點: 深呼吸,然后去擁抱你的孩子,等待彼此冷靜,互相去傾聽。 對,是傾聽,不是講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