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物語 美好的事物,不是沒有裂痕。而是滿是裂痕,卻沒有崩開。 ——黃執中 1 李誕終于跌下了神壇。 我可不是說什么“李誕出軌”, 我對這事毫無興趣, 我只是想說說《奇葩說》中的李誕。 在參加《奇葩說》之前, 李誕被很多人捧上了神壇: “太喜歡李誕了,我為他辭去外貌協會會長的身份。” “太喜歡李誕了,第一次覺得男的有趣這件事比長得好看更加重要。” “太喜歡李誕了,表面嬉皮笑臉,其實深藏大智慧。”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說的就是李誕。” 大家對李誕的敬仰與推崇, 真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但自從李誕參加《奇葩說》后, 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慢慢變了: 李誕在《奇葩說》確實垮得很慘。 非常不禮貌地隨意打斷別人辯論, 幾乎沒有輸出任何有價值的觀點。 李誕為此還上了數次熱搜: ——《求你們不要再尬吹李誕了》。 ——《李誕是否被過譽了?》。 “各種打斷選手或者別的導師,打斷也不是從內容上反駁別人,盡是尬吼。” “李誕是真不行,他是這季奇葩說最大的槽點。” “知識底蘊不足,雞賊,沒素質,終于暴露在了陽光之下。” 甚至還有很多人說: “能不能把李誕移出《奇葩說》啊!” “我以前挺喜歡李誕的,但現在看著就想揍他。” 李誕這個“有趣之王”, 就這樣掉落神壇,成為凡人。 2 我三年前就很喜歡陳銘, 但當時很多人都不喜歡他, 覺得他的三觀太正了。 在反正統、反雞湯、尚另類的《奇葩說》里, 三觀很正的陳銘反倒成了一個另類, 他甚至被馬薇薇鄙視為雞湯之王, 嘲笑陳銘是“站在宇宙中心呼喊愛”。 陳銘自從被扣上這頂帽子后, 只要一上場,對手就開始嘲笑他: “陳銘又要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愛了。” 然后就是全場哄笑。 哪怕陳銘說得再好, 十分辯論也會因此變成七分。 每每如此,陳銘只有苦笑。 但在今年的《奇葩說》第五季, 陳銘終于以絕佳表現翻盤了: “陳銘睿智、沉穩、有教養!” “陳銘身上有一點和其他辯論咖明顯不同的特質,他沒有戾氣,也不賣慘,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陳銘老師真的是太圈粉了,從傳播學到量子力學,從兩朵烏云到星辰大海,隨時都可以freestyle,當之無愧的bbking啊!” “陳銘是個寶藏男孩,好想嫁給他。” 一直被眾人歧視的陳銘, 終于在這一季封了神。 3 在李誕跌下神壇的時候, 我為什么要說陳銘呢? 其實就是想表達一句話: 你因為一個人的優點喜歡他, 那么可能有一天, 你會因為相對的一個缺點而討厭他。 你因為一個人的缺點討厭他, 那么可能有一天, 你會因為相對的一個優點而喜歡他。 所謂缺點,不過是優點的延長線。 所謂優點,不過是缺點的另一面。 陳銘學識高、有教養、三觀正, 但他太正統、太雞湯、有點裝; 高曉松胸襟寬闊、白衣飄飄, 但常常何不食肉糜、太過理想; 蔡康永溫潤謙和、情商過人, 但因此套路甚多、勝負欲太強; 馬東圓熟可愛、聰明睿智, 但因此而過于犬儒、媚俗和雞賊; 馬薇薇銳氣、強大、犀利, 但因此而太強勢、充滿攻擊性; 黃執中理性、深透、博大, 但因此而性情涼薄、不易動情。 每個人都不是完人——一個優點,必然對應一個缺點。 李誕也是這樣。 我們喜歡他的幽默、風趣、痞喪, 說話帶著一股潑皮無賴的出世江湖氣。 但當他這一面被展現到極致時, 我們又開始討厭他很雞賊、沒底蘊、沒教養。 其實這些, 在我們最初喜歡他的時候就已經注定。 我們都太苛責了, 以至于沒法喜歡一個完整的人。 4 上周《奇葩說》有一道辯題是: 戀人向你隱瞞自己的貧窮或者富有,哪個讓你更不能接受? 正反兩方爭得不可開交, 但我喜歡的,是高曉松的回答: “兩種觀點我都能接受,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這世界沒有人不在隱瞞著什么。 我們每個人起了床, 在選衣服的時候, 就開始在表演自己。 表演一個他覺得我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而不是他真正的自己。 所以如果你不接受別人隱瞞各種東西, 相當于就是不接受人類。 小時候我不太接受這些東西。 長大了,我越來越覺得: 我們的成長,一個特別快樂的地方, 就是覺得這東西還挺有意思的。 長大了眼睛越來越毒, 但并不導致自己越來越難過。 我現在很容易看出別人在隱瞞什么, 但我并沒有因此覺得好沮喪, 人類怎么會是這樣子啊? 反而還覺得挺有意思的。 我看到有人在紐約中央公園, 穿個浴袍在遛狗, 知道他假裝在五大道上有一個公寓, 但是實際上他可能沒有, 他只是在吸引別人的注意。 你會覺得這個人很有意思。 所以,我覺得, 我們可以慢慢學會去接受別人的隱瞞, 這樣漸漸你就會發現, 不僅可以接受了,還覺得挺有意思。” 我特別喜歡高曉松這段話所傳達的意思。 這段話,跟木心坐牢出來說的那句“誠覺世事盡可原諒”,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我也想說: 李誕有時是挺招人煩的, 不過他還是挺有意思的。 比起蔡康永, 我其實更喜歡高曉松。 我個人淺薄地認為, 蔡和高其實是完全相反的兩種人。 蔡康永看似溫潤謙和, 但骨子里其實涼薄高冷。 高曉松看似性格高傲, 但骨子里其實溫潤謙和。 蔡康永看似溫柔儒雅, 但骨子里其實是一個活得很實際的人。 高曉松看似粗枝大葉, 但骨子里其實是一個白衣飄飄的少年。 蔡康永的道理是暖的, 但他的心是冷的。 高曉松的道理是冷的, 但他的血是熱的。 蔡康永表面是浪漫主義, 但骨子里其實是現實主義。 高曉松表面是現實主義, 但骨子里其實是浪漫主義。 (不是貶低蔡康永,只是陳述一己之好。) 說句掏心窩子的話, 我更希望自己能活出高曉松的那份成熟。 所謂成熟,就是意識到每個人都是有局限的。 我接受自己的局限, 也接受他人的局限, 知道世界喜歡在荒誕滑稽里鬧成個興高采烈的樣子, 所以就不把別人的荒唐看得太重。 看透人性,于是寬恕人性。 因為懂得,所以選擇慈悲。 5 很喜歡一部青春愛情片《怦然心動》。 女主角一開始超喜歡男主角, 但后來因為各種原因, 她漸漸不那么喜歡他了, “他原來有那么多缺點。” 甚至對他還有了一點討厭。 女主角的爸爸是一個畫家, 畫家爸爸對女兒說了這樣一番話: “一幅畫并不是眾多物件簡單拼湊而成的, 雖然牛只是一頭牛, 青草只是青草, 鮮花只是鮮花, 穿過樹枝的陽光也僅僅只是一束光, 但如果將它們放到一起, 卻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魔力。” 爸爸給女兒傳達的意思就是——整體大于局部之和。 整體大于局部之和, 也是我寫這篇稿子最想傳達的意義。 “整體大于局部之和”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 我們在觀察和認識一個人時, 不要只相信你迷戀的部分, 同時也要看到他身上存在的缺陷或缺點。 第二層意思是: 我們在觀察和認識一個人時, 不能因為一個人身上存在某種缺陷或缺點, 就一刀切地徹底否定他。 第三層意思是: 我們在觀察和認識一個人時, 要看他是整體大于局部之和, 還是整體小于局部之和。 如果一個人是整體大于局部之和, 其實就值得我們繼續去喜歡。 而我們自己, 也要爭取成為一個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人。 6 美劇《老友記》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Ross要在Julie和Rachel兩人之間做一個選擇。 Julie是個非常完美的女生。 她漂亮、隨和、善解人意, 而且和Ross還處于同一知識層面, 看起來非常適合Ross。 但是Ross卻無法做出選擇。 于是他的兩個好友想了一個辦法: 做了一個表,把Julie和Rachel的優點和缺點都列了出來。 Rachel優點不多,但缺點很多。 Julie優點很多,幾乎沒有缺點。 但最后,Ross還是選擇了Rachel。 Ross給Julie寫了唯一一個缺點:“她不是Rachel。” Ross說出這句話的時候, 我的心臟瞬間被擊中了。 我們喜歡一個人, 是因為TA完美無瑕嗎? 并不是, 我們之所以喜歡一個人, 是因為盡管TA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 但我們依然欣賞TA的優點而愛TA。 愛一個人的優點是所有人的本能, 接受一個人的缺點卻是愛人的特質。 7 不管多么優秀的人, 其實都攜帶著某些暗淡的品質。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 永遠交響著樂音和噪聲, 如果你想傾聽生命的旋律, 就必須愛屋及烏地吸收光陰的噪聲。 如果你想親吻美人的紅唇, 就必須忽略她唇齒間生長著的細菌。 優點和缺點, 從來都是買一贈一的捆綁銷售。 我們不能只要一個人的優點, 而退回他的缺點, 世間沒有這樣的買賣。 而且,一個人一件事物, 正是因為他不完美,所以才完美。 正如黃執中所說: “美好的事物,不是沒有裂痕。 而是滿是裂痕,卻沒有崩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