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檢查中(如CT、胸片),發現類圓形的直徑小于3厘米的病灶通常描述為結節灶,直徑小于1厘米時被稱為小結節,直徑小于0.5厘米時就稱為微小或細小結節。隨著近年來多排螺旋CT的出現,小結節或微小結節發現得越來越多,但大部分是良性的。 肺部結節 一般年齡大、肺部有基礎疾病的人,做檢查易發現肺部結節。即使發現肺部結節也不必恐慌,因為其中只有極少部分人最后被證實是肺癌。 但以下這些情況必須找專業醫生鑒別判斷: ? 對于小于5毫米的微小結節,做隨訪觀察即可,過3個月到半年重新做一次CT檢查。 ? 如結節沒有變化、沒有異常增大,一般被認為是沒有風險的,有的甚至會隨著時間變化慢慢消失。 ? 1厘米以上的大結節,建議盡早診治。 甲狀腺結節 臨床上有多種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退行性病變、炎癥等都可以表現為結節。不過,甲狀腺結節的惡性率不足1%,絕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不需治療。 乳腺結節 乳腺結節90%以上都是良性的,惡性情況比例非常低。不過,發現乳腺結節,最好到醫院就診,通過彩超、鉬靶照相等檢查明確是良性還是惡性。 息肉是人體某個正常結構上贅生的一塊“肉”。大多數息肉屬良性,但有一部分會惡變。 ? 直徑小于2厘米:體積較小、帶蒂的炎性息肉,不會發生癌變。沒有癥狀,定期復查,及時了解病情變化并處理即可;有癥狀、復查期間長得較快,要及時手術。 ? 直徑大于2厘米:及時切除,是防止其癌變的最有效措施。 腸息肉 腸道息肉有炎癥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3種類型,癌變幾率不同。只要及時發現并將其切除,隨后保證定期做腸鏡檢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可有效預防復發及癌變。 膽囊息肉 患者發現膽囊息肉后,可進一步做常規超聲加彩色多普勒超聲或聲學血管造影、內鏡超聲,以確定膽囊息肉是腫瘤性息肉還是非腫瘤性息肉(如膽固醇性息肉),通常可采用微創膽囊切除術。需要注意的是,符合這5個特點的息肉,比較危險: 1、腺瘤型息肉; 2、菜花型、寬基廣蒂息肉; 3、短期內增長得非常迅速; 4、有家族史; 5、患者年齡小于50歲。 包塊是一種長在體表的腫塊,大多發生在頸部、胸部、背部及四肢等處,長時間受刺激也有轉變為癌癥的可能。體表可以摸到的包塊,多半是炎性包塊或良性包塊等,只需要定期監測即可。 良性包塊 一般體積比較大或者變異不定,甚至自行消失,且呈規則圓形、表面光滑、質地柔軟,固定在一處不會上下游動;同時,如果按壓包塊,還會有明顯的疼痛感。 炎性包塊 通常會有局部的紅、腫、熱、痛,最后化膿潰破或自行消退,而且常伴有局部疼痛、白細胞計數升高等炎癥跡象。 不疼不癢的包塊 不疼不癢、沒有癥狀的包塊相對來說更危險。中老年朋友體檢時發現包塊,要引起高度重視,最好及時治療。 囊腫是一種良性包塊,有的單獨一個,也有多個的,只要囊腫沒有對周圍器官存在壓迫癥狀或發炎感染,基本不需特殊治療。如囊腫過大,可能壓迫鄰近器官,引發不適癥狀,則需積極治療。如出現并發癥,像囊腫破裂、囊內出血等,需進行手術治療。 乳腺囊腫 乳腺囊腫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乳房疾病。95%的乳腺囊腫無需做特殊處理,只要定期觀察,每半年做一次B超,40歲以上患者每年加做一次鉬靶檢查。 肝囊腫 絕大多數肝囊腫不會癌變,且不會影響肝功能,所以只要肝囊腫沒有導致身體不適都可以不作處理,但建議每6個月做B超復查一次,觀察囊腫大小變化。 腎囊腫 腎囊腫以單純性腎囊腫較為多見,絕大多數單純性腎囊腫為良性,惡變幾率微乎其微,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發現前,幾乎沒任何癥狀。如果腎囊腫小于5厘米,且沒有給患者帶來不適,大可不必治療,一般3-6個月復查B超觀察其變化即可。 增生分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生理性增生有時會對人體有益,病理性增生往往是有害的,但也不意味著增生就一定會發展成癌癥。 骨質增生 做X光檢查,經常會看見關節處有增生現象,也就是“骨刺”,尤其是頸椎、腰椎和膝關節。很多老人以為骨刺是病,發現一定要將其去除,但骨刺通常被認為是人體代償性的增生,即通過增生來幫助支撐身體、穩定關節。如果沒有給身體帶來不適,不需要做特殊處理。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早期大多可保守治療,效果很好。目前還沒有良性前列腺增生向前列腺癌轉化的證據。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主要表現為乳房疼痛(經前加重)、乳房腫物等,大多數不會癌變,也不需要藥物治療。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緩解乳腺增生、不讓其繼續惡化的“解藥”。 提示:乳腺增生比較嚴重,或者伴發了囊腫,最好遵醫囑半年做一次彩超,以便盡早發現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