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華人圈子里,有三個人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他們是法籍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建筑大師貝聿銘、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他們三個同為國立藝專(現在坐落于西子湖畔的中國美術學院)的學生。 貝聿銘對趙無極的作品非常欣賞,引為摯友,好幾次特邀他創作。趙無極是鎮江大港人,經歷非常傳奇,今天我們整理了這位傳奇的鎮江籍藝術大師生平分享給大家。 趙無極與貝聿銘在巴黎杜勒麗花園·1990年 巴黎·法國國家藝術院院士授予儀式上·2002年 蘇州博物館開館·2006年 貝聿銘在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趙無極畫展上·2017年 01 趙無極祖籍鎮江,出生大戶人家,淵源久遠的家族可以追溯到南渡的宋皇家趙氏,這在他祖父趙紹甫續修的大港趙氏譜牒中記載: 鎮江大港趙氏始祖趙子禠為宋太祖六世孫,建炎三年( 1129 年)遷居鎮江大港...1894 年在大港出生的趙無極之父趙漢生,為宋太祖趙匡胤的三十世孫。 1921 年,趙無極出生于北平,后來因父親工作調動,全家遷居南通。 趙無極的祖父趙紹甫對孫子極為喜愛,他不顧年邁,來往于大港與南通之間照料趙無極。后來干脆在南通住下,直到趙無極到杭州上學,才回鎮江大港。 趙無極的祖父趙紹甫 家傳之學對趙無極影響深遠,祖父(他本身就是一個書畫收藏家)對趙無極在繪畫啟蒙上、傳統文化功底上指點很多,趙無極曾在自傳《自畫像》一書中說: “父親不在家,祖父是家里唯一的男人,他的責任就是教育我們,在我學會看書寫字的同時,也學會了畫畫。 為了教我認字和寫字,祖父不停地在一些物體上寫上標明這些物體名稱的正楷字。我認識的第一個詞是‘西瓜’。在炎熱的暑天,饞嘴的兒童是喜歡扒著桌子啃西瓜,祖父在這西瓜上,四面八方畫了許多棕色和綠色的彎彎曲曲的線條。我對這些亂涂亂畫具有深刻的印象。這些線條并不意味什么,但卻必須具備非凡的靈活和功力。” 可能是因為趙氏家族深埋在骨髓的遺傳因子吧,大家知道,宋朝的皇帝似乎都在繪畫上有天賦。宋徽宗的后裔中,載入史冊的畫家有趙令穰、趙伯駒、趙伯骕、趙孟頫、趙雍... 年輕時的趙無極 大港的趙氏,都有一種豪俠精神。近代的趙聲(趙伯先)在近代民主革命中就是先驅,祖父抗拒一切清規戒律的反抗精神,對性格形成期的趙無極有直接影響。 1935 年,14 歲的趙無極進入杭州美專就讀。 在美專期間,因為他不喜歡國畫教學的臨摹方法,竟然做出當場從潘天壽的課堂跳窗離開的舉動,潘老師當場崩潰。 在國畫期末考試的試卷上,他隨手畫了一個大墨團,落款“趙無極畫石”交卷了事,潘天壽大怒,憤怒的要求校方開除趙無極。 但當時的校長林風眠對趙無極的天賦非常欣賞,好言相勸,寬容了他的“叛逆”,在畢業后還讓他留校當助教。 這位“外賓”,就是林風眠當年的學生趙無極。 02 1948 年,在國內任教 7 年的趙無極,與第一任妻子謝景蘭出國來到法國巴黎。 門當戶對的小夫婦很快融入了上流社會,在巴黎藝他們結識了畢加索、米羅等藝術界前輩,也與詩人亨利·米修、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館長伯納德·多利瓦熟稔。 趙無極與謝景蘭 《蘭蘭像》 1947 年 趙無極 ![]() 《妹妹肖像·我妹妹》 1947 年 趙無極 ![]() 《女人和狗》 1947 年 趙無極 ![]() 保羅·克利作品 轉變的初期,趙無極只是簡單的模仿,但天賦宜稟的他,慢慢摸到了門檻。 ![]() 1950 Le Soleil Rouge ![]() 《 教堂風景》 1951 年 ![]() 《擁抱》 1951 年 ![]() 《紅色風景》 1954 年 1954 年,趙無極有了一個大膽的創作——“甲骨文系列”。這時候,妻子謝景蘭在舞蹈方面有了突破,編寫出摩登又具東方韻律的舞步。 藝術家的生活不會波瀾不驚,妻子在一次聚會中認識了法國藝術家馬賽,墜入愛河后于 1957 年向趙無極提出離婚,離婚后第二年與馬賽結婚。 受婚姻打擊,崩潰的趙無極開始酗酒,被稱為“趙威士忌”。他一整年時間幾乎沒再創作,四處旅游消遣郁悶。 1959 年初,趙無極在香港遇到了演員陳美琴,一見鐘情: “她那完美的臉龐上透著一種柔軟而憂郁的氣質。她不太起勁地做著電影演員,十分費力地撫養著兩個孩子,我沒費多少力氣就說服她放棄工作和身邊的一切,隨我去巴黎。” ![]() 趙無極與陳美琴 第二段婚姻給趙無極繪畫風格帶來蛻變,開始天馬行空: “我可以放手作畫,隨心所欲,因為技術層面的問題已不存在,我只隨興畫去,大幅畫布使我必須與空間搏斗,不但要填滿它,還要給它生命,把我完全投注其中。我想表現動感:或迂回纏綿、或風馳電掣;我想借對比和同一色彩的多重振顫使畫布躍動起來,我要找到一個放光的中心點。” ![]() 1969 年,趙無極與陳美琴、阿爾弗萊德、德麗莎·曼尼西埃 60 - 70 年代,是趙無極創作的高峰期。 此后的作品,沒有標題,僅在畫布背面注明創作日期。(看下半段作品) 在法國南部的畫室創作,趙無極的鄰居是近八旬的畢加索,畢大師醉心繪畫,連自己的子女都不見,但卻對趙無極非常親切,幾天不見面就會向鄰居詢問,“那個矮個子中國人哪去了”。 ![]() 趙無極與賈科梅蒂、蘇拉熱等畫友們在皮埃爾畫廊 “我的愛情無濟于事,只能眼看她一天天沉入病痛,一次次發作,心力交瘁...” ![]() 《 04.11.61 》 1961 年 ![]() 《 29.01.64 》 1964 年 ![]() 《 10.1.68 》 1968 年 “在美琴過世之后的那段時間,我的心就像整個都被掏空了”,趙無極回憶說。 后來,趙無極創作了一幅 9 米巨畫《依然我倆》( 2.9.72 )紀念妻子。朋友看到后說,“雖然抽象,我看到的是兩棵連理大樹倒臥在冰河里,意境凄冷,我直覺到他是悼念亡妻而作的。” ![]() 《 2.9.72 》 1972 年 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刻,趙無極找出一張皺了的宣紙和筆墨,亂涂,畫著畫著,突然找到了水墨創作的靈感。 1974 年,趙無極開始同時用水墨和油畫兩種材質創作同一構圖的作品,靈韻逐漸溶進云彩或水氣中。 03 70 年代末,著名建筑師貝聿銘特別邀請,趙無極回國為香山飯店無償創作兩幅水墨作品。 此時的國內,很多人對藝術相當冷漠,趙無極的作品被隨意丟在地上,落滿了灰塵,貝聿銘看后有些不快。 他向負責的官員吐露此事,得到的答復竟是:“我們這里畫得好的畫家有的是,只要把他們找來吃頓飯,哪一個畫的也不比他差…” 貝聿銘大驚,尷尬得和趙無極商量:“都怪我,不應該把你拉來。既然他們不領情,干脆把畫撤回去吧。” 鑒于對祖國的濃烈感情,趙無極堅持把作品留了下來。 不久,香山飯店揭幕,趙無極再次回到祖國,活動當天,嘉賓云集,一位軍人退役的飯店經理對貝聿銘說,“趙無極這樣的畫,我也能畫...” 可惜這位經理不知道,貝聿銘身邊的就是趙無極。 他也不知道,趙無極是與貝聿銘、周文中齊名的海外華人“藝術三寶”之一。 ![]() 《 23.3.82 》 1982 年 1981 年,趙無極受邀于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舉辦個展,這是趙無極首次受邀在法國公立美術館舉辦展覽。 這時的趙無極已看過人生百態、走過生死別離。繪畫早已信手拈來,泰若自如、自在悠揚,給人一種從容的淡定。 華人學者程抱一在這次展覽上評價說, “趙無極的最近之作,簡單明白,在那兒,所有活過的夢都突然一一沒入不可見之中,無可避免地,他走向空靈。” ![]() 趙無極 ![]() 趙無極在創作 04 80 年代后趙無極的作品,就是看透世事的淡然超脫。 ![]() 趙無極,《1985年6月至10月》,?artnet.news 2018年香港蘇富比秋拍,趙無極的作品《1985年6月至10月》以5.1億港元成交,成為亞洲油畫之王。 他視藝術為生命,一生幾乎沒有停下手中的畫筆,90 多歲時仍在創作、勇敢地探索,如他所說: “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涂顏料,我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 趙無極說:在畫的過程中探索和創造新的感受是一種人生最好的寄托。 “如果你想要生動,你的方法就要生、就要新,然后才能生動。”換言之,美術的變化也是技術的變化,感受的開拓是與技術和社會條件的變化相伴的。每一個時代呈現的方式就注定了新的呈現結果,而其中所包含的真情是不變的,因此也可以說是“新瓶不斷地在裝承舊酒”。 ![]() 趙無極說:“我同時臣服于兩種傳統”。 趙無極雖然自幼在南通長大,在法國大成,但鎮江則是他最深層的底蘊。 鎮江在宋代就是繪畫大家云集的地方,特別居住在鶴林寺的米芾、米友仁,米氏山水和趙無極的晚期作品竟然有驚人的相同之處。 這可能就是一種宿命使然。 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 (1935-1998) ![]() ![]() 靜物(花瓶) 1935年 布面油畫 26X19.5cm ![]() 靜物:蘋果 1935年 布面油畫 46X61cm ![]() 少女肖像 1942年 布面油畫 26.5X22cm ![]() 杭州風景 1946年 布面油畫 38X46cm ![]() 杭州故居 1947年 布面油畫 65X81cm ![]() 妹妹肖像 1947年 布面油畫 81X65cm ![]() 妹妹肖像(我妹妹) 1947年 布面油畫 100X81cm ![]() 女人與狗 1947年 布面油畫 127X96cm ![]() 雪景 1947年 布面油畫 56X39cm ![]() 圣心教堂 1948年 布面油畫 50X73cm ![]() 站立的裸女 1948年 布面油畫 73X60cm ![]() 坐著的女子 1948年 布面油畫 100X81cm ![]() 肖像 1949年 布面油畫 100X65cm ![]() 村莊 1949年 布面油畫 38X46cm ![]() 風景 1949年 布面油畫 60X75cm ![]() 花瓶 1949年 布面油畫 65X54cm ![]() 檸檬 1949——1950年 布面油畫 38X55cm ![]() 漁夫與船 1950年 布面油畫 38X46cm ![]() 阿雷佐 1950年 布面油畫 92X100cm ![]() 風景 1950年 布面油畫 100X81cm ![]() 船塢里的船只 1951年 布面油畫 73X92cm ![]() 錫耶納廣場 1951年 布面油畫 50X49cm ![]() 巴黎圣母院 1951年 布面油畫 65X81cm ![]() 構圖:男人與女人 1951年 布面油畫 44.5X36.5cm ![]() 靜物 1952年 布面油畫 53.5X78.5cm ![]() 倫敦塔橋 1952年 布面油畫 38X46cm ![]() 靜物:琵琶 1952年 布面油畫 64.5X99.5cm ![]() 靜物 1952年 布面油畫 65X81cm ![]() 失去的大海 1952年 布面油畫 116X81cm ![]() 金色城市 1952年 布面油畫 90X116cm ![]() 大教堂及周圍景色 1952——1953年 布面油畫 89X116cm ![]() 靜物:花瓶、茶壺、玻璃杯和水果 1953年 布面油畫 73X92cm ![]() 倫敦塔丘 1953年 布面油畫 73.5X92cm ![]() 龍 1954年 布面油畫 45.5X37.5cm ![]() 向屈原致敬 1955年 布面油畫 195X130cm ![]() 追求 1955——1957年 布面油畫 195X97cm ![]() 河 1956年 布面油畫 95X100cm ![]() 穿過表象 1956年 布面油畫 97X195cm ![]() 繪畫 1957年 布面油畫 200X162cm ![]() 繪畫 1958年 布面油畫 114X146cm ![]() 1959年4月16日 1959年 布面油畫 114X147cm ![]() 1959年10月13日 1959年 布面油畫 114X146cm ![]() 1959年12月18日 1959年 布面油畫 162X130cm ![]() 1960年5月25日 1960年 布面油畫 195X114cm ![]() 1962年5月10日 1962年 布面油畫 130X89cm ![]() 1963年4月18日 1963年 布面油畫 195X97cm ![]() 1963年10月21日 1963年 布面油畫 200X180cm ![]() 1964年1月24日 1964年 布面油畫 130X195cm ![]() 向愛德加·瓦萊斯致敬 1964年 布面油畫 255X345cm ![]() 1964年7月27日 1964年 布面油畫 200X162cm ![]() 1964年7月30日 1964年 布面油畫 150X162cm ![]() 1965年7月30日 1965年 布面油畫 200X162cm ![]() 1965年10月25日 1965年 布面油畫 130X195cm ![]() 1966年3月8日 1966年 布面油畫 150X162cm ![]() 1967年1月20日 1967年 布面油畫 150X162cm ![]() 1968年1月6日 1968年 布面油畫 260X200cm ![]() 1970年1月29日 1970年 布面油畫 200X525cm ![]() 1970年10月1日 1970年 布面油畫 162X200cm ![]() 1975年3月5日——1985年1月7日 1975——1985年 布面油畫 250X260cm ![]() 1976年11月14日 1976年 布面油畫 260X200cm ![]() 1979年10月1日 1976年 布面油畫 260X225cm ![]() 1980年4月21日 1980年 布面油畫 260X200cm ![]() 1983年3月10日 1983年 布面油畫 200X325cm ![]() 1983年6月1日 1983年 布面油畫 200X162cm ![]() 1985年12月20日 1985年 布面油畫 195X130cm ![]() 向馬蒂斯致敬之一 1986年 布面油畫 162X130cm ![]() 1986年9月20日 1986年 布面油畫 130X195cm ![]() 1988年4月25日 1988年 布面油畫 200X162cm ![]() 1988年5月15日 1988年 布面油畫 260X200cm ![]() 1989年4月19日 1989年 布面油畫 130X195cm ![]() 1989年5月16日 1989年 布面油畫 150X162cm ![]() 1989年10月18日 1989年 布面油畫 162X100cm ![]() 1990年7月30日 1990年 布面油畫 200X162cm ![]() 1990年9月22日 1990年 布面油畫 162X130cm ![]() 1990年10月25日 1990年 布面油畫 130X195cm ![]() 1991年1月10日 1991年 布面油畫 130X162cm ![]() 1991年6月22日 1991年 布面油畫 150X162cm ![]() 1991年8月6日 1991年 布面油畫 100X162cm ![]() 1991年9月16日 1991年 布面油畫 114X146cm ![]() 1992年5——9月 1992年 布面油畫 260X200cm ![]() 1992年4月9日——1993年6月7日 1992——1993年 布面油畫 114X146cm ![]() 1993年2月7日 1993年 布面油畫 146X114cm ![]() 1993年2月15日 1993年 布面油畫 162X150cm ![]() 1993年8月4日 1993年 布面油畫 162X150cm ![]() 1994年4月26日——8月26日 1994年 布面油畫 200X260cm ![]() 1994年9月1日 1994年 布面油畫 130X195cm ![]() 1995年8月21日 1995年 布面油畫 200X162cm ![]() 1995年12月24日 1995年 布面油畫 130X195cm ![]() 1996年2月9日 1996年 布面油畫 200X162cm ![]() 1996年8月28日 1996年 布面油畫 195X130cm ![]() 趙無極·關于繪畫的12條建議 1.少就是多 畫畫要「經濟」,也就是說要能從簡單裡看到豐富,從少裡看到多,但不是表面的多。換句話說,就是簡單裡要有東西看。 有的人功夫很好,可他畫的畫讓人看了累得不得了。他畫得累,看的人更累。 好的畫,就算他自己畫得累,可別人卻看不出他累。就像林布蘭的畫,畫時并不是不累,但是人家看得不累,是精采的好畫。 中國古代的好畫也是這樣,比如范寬(北宋,990~1020),他功夫很好,但你覺得鬆得很,看得很舒服;倪云林(倪攢,元末,1301~1374)也是,淡淡幾筆,卻表現了很多東西。 怎樣既畫得簡單,又包含很多東西呢? 就是要「中肯」。如果中肯,力量就大,不中肯,擺了很多東西也沒用。 你們畫畫總是注意小的東西,蘿哩蘿唆,我總是要求你們單純、再單純、簡單、再簡單。 ![]() 2.看整體,不是看小趣味 畫畫其實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論,我覺得理論越少越好,只要能把眼睛和手結合起來就好了。然后要學會觀察和控制畫面,畫的時候一開始就應該整個來,不要一開始就找小趣味。比如畫人體,起稿時要把人體連同背景一起畫,不要單單地畫人體,否則關系不容易找到。 一筆動,整個畫面都動。這裡動,別的地方要呼應,要連起來畫。格局不打破,就根本沒辦法畫,非打破不可。 你們常會優柔寡斷,沒有信心。不要管它,畫下去再說。動一筆算不了什么,「刷!」刮掉就行了。不要為了一筆好,讓別的將就它,這是個大毛病! 改畫的時候,也要整個改,不要將就一兩筆。看這裡一筆好,就照這個地方搞,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整個好,才是好! 有了整體后,再來求變化,但是要注意這個變化不要犧牲了整體的感覺,也就是說,要保持整體,在裡面變化。 ![]() 3.重要的是節奏 要小心,到處都是一樣的效果,就沒效果了! 畫裡重要的是節奏,不要總是溫吞水。 有靜,有動,不能到處都動,動的太多,就要拿靜來陪襯。好像唱京劇,總是唱高調,就單調了。 你看,這背景一靜,裸體就出來了。剛才那張人體的后邊太厚,人們的眼睛就會被吸引過去。 畫時各方面都有聯繫,不是畫布看布,畫人看人,要一起畫,不要把布和人分割開,它們之間都有連帶關系。 所有的畫,不是功夫好就能畫好,畫到一定的程度時,應當把功夫忘掉。 你們有功夫,但畫面到處都緊,緊得透不過氣來,應該有鬆有緊,比較得多,層次就多。你們畫的色彩卻又太簡單,要注意亮的地方不要都一樣亮,灰的地方不要一樣灰,深的也不要一樣深,那么你們的畫面效果就變化無窮了。” ![]() 趙無極夫婦與吳大羽夫婦 4.畫要能呼吸 你們一開始要做到簡單,再從簡單之中慢慢豐富起來,豐富之后再把不要的東西去掉,這就是畫家本身怎樣選擇的問題。 構圖最重要的就是空間關系,假如沒有空間,你的畫就鬆不了,動不了。 空間關系多就活,不然的話就呆。 你們的畫常感覺是停在那裡,沒有動的感覺。你們用筆也總有停的感覺,筆像是「擺」著畫,筆不要用得太死,要活一點。用筆的方法也不能都一樣,有輕、有重,有稀,有厚,這樣變化就多了。 畫面要有緊有鬆。到處緊-透不過氣來,到處鬆-就空洞。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著對比,音樂總有停的時候,中國畫也有休息的地方-留白。 不懂畫的人,總希望畫是滿滿的,不知道透氣。 畫畫同呼吸一樣。人需要呼吸,不呼吸活不下去,繪畫也要呼吸。你要把你自己的感情放進去,讓畫面同你一道呼吸。 ![]() 5.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繪畫不僅是畫的問題,重要的是觀察方法的轉變,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要用別人的眼睛去看,也不要用自己以前的眼睛去看。 要知道,你們并不是技巧上的問題,而是觀察出了問題。 怎么把自己的感情同看到的東西在手上表現出來,這點最重要。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觀察方法,每個人的風格就不一樣。假如每個人的觀察都是清一色的,畫出來就都是一個樣,像是從一個模子出來的。 一個媽媽生八個孩子,八個孩子脾氣都不一樣,為什么你們畫畫卻都是一樣的? 你們的技巧和功夫都很好,問題是觀念沒打開,并沒有真正地用你們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并沒有把你們每個人的本性都發揮出來。 我希望你們越畫越不一樣,一個人創出一種作風來。這并不在于你怎樣畫,而是在于你的觀點,假如你看不見,當然你就畫不進去。 ![]() 6.要找自己的麻煩 一個藝術家最重要的是自我批評,就是要不停地自己討論自己,自己批評自己。 這地方好,那地方壞,這地方應該多一點,那地方應該少一點,每一筆都自問是不是對的。能做到自檢,就能經常發現自己的問題。你們若想要進步,就應該不停地給自己提出問題,每個人總有不完善的地方,問題是你看得清楚還是看不清楚。 我畫畫完以后,總要在家裡放兩個月,覺得靠得住再拿出去。靠不住,我就不簽名,不出去。畫出去了,收都收不回來。你若已經有點名氣,那問題就更多。我每次展覽都是提心吊膽的,每件作品都是經過反覆推敲才拿出去展的。 我不是個聰明人,除了畫畫,我什么事都不會干。做一個藝術家別把自己估計得太高,總是估計低一點好。因為這工作是一輩子的事,做到40歲時有40歲的問題,做到50歲時有50歲的問題。你畫得多了后,就容易形成自己的一套,這時更要不停地自己討論自己,自己批評自己。 干藝術家最辛苦,總是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自己對自己有疑問。你一旦放棄對自己的批判,你就無法進步。 ![]() 7.膽子要大,觀念要新 如果你們畫畫老圈套老伎倆太多,畫每張畫都先有個成見,那畫出來的畫一定和你以前的沒兩樣。畫小稿是沒什么用處的,好像后面是在放大抄寫小稿,會失去畫面的偶然效果,畫畫如果沒有意外,那就沒有意思了。 在我看來,從16世紀起中國畫就失去了創造力,畫家只會抄襲漢代和宋代所創立的偉大傳統。中國藝術變成技巧的堆砌,美和技巧被混為一談,章法用筆都有了模式,再也沒有想像和意外發明的馀地。 中國的教育建立在記憶之上,學習寫字和書法必須經過長期的重複動作,而所有的學院主義都來自重複。繪畫正是要避免這個陷阱。要是在1935年,杭州美專的老師就教我這些,我該節省下多少領悟這些道理所費的時間啊! 馬蒂斯教別人時總是說:新呀,新呀,要新!什么是新?不是那種表面效果的新,而是通過深刻觀察思考之后,才把你引到一條新的道路上去。 油畫的問題是要畫得自由,但難的是如何理解和表現自由。老實講,我從1935年開始畫油畫,一直到1964年用了30年的時間才真正懂得油畫自由表現的方法,因為油畫有各方面的技巧,要適合你自己的需要,你的繪畫技巧是為了幫助你自己達到表現的意愿。總之,技巧是第二位的問題,每當你有了新的繪畫觀點,你的技巧也就會跟著你的觀點去變化。 ![]() 8.體察內心的需要 把我們的繪畫從寫實的影響下抽象出來,是一種需要。驅使我的唯一動力,是在寂靜的畫室中,手拿畫筆和顏料,面對一張空白畫布這一需要。 一個畫家總覺得有話要講,總覺得畫不完,那就變成一種需要,這是畫家最重要的動力。繪畫的傾向是因為自己的需要,并不是我想畫抽象就可以畫了,而是自己真正需要畫抽象才抽象。況且抽象也不是什么新的東西,是屬于50年代的東西,所以你們假如要畫,應當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去畫別的。 不是我不敢教你們抽象畫,因為繪畫創作是一種需要,一種自身的需要,內心的需要。你沒有這種需要,硬要變,變不了,硬要新,新不了。你們基本的觀察方法改變后,覺得自己這樣畫不夠了,內心提出了需要,就會創出新路子。 畫抽象,畫具象,都一樣有空間、結構、光線和顏色的問題。具象和抽象之間有共通的道理,重要的是獲得新的觀念。 作畫家,就得接受週期性陣痛,今天或許高興,明天可能痛苦,但是決不能失望。作畫的力量從未離開過我,我也從未逃跑或放棄。 今天,我回顧自己的歷程,覺得這股繪畫的力量始終是一致的,我一直忠于自己的初衷,未曾逃避困難,也未曾以熟練的技巧去迎合創新的需要。 ![]() 9.忠于自己,不要自欺欺人 「你想畫畫?那就先割掉你的舌頭,因為從此你只能用畫筆來表達。」想畫畫,就要有馬諦斯這樣的覺悟。 50年來,我每天沉浸于揮灑作畫,作畫成為我打開通道進入另一個世界的一種儀式。在那個世界裡,我試圖建立秩序。這有時易如涂鴉,有時又靈感全無,眼前一片空白,或者只看到艱難困苦,和一想起來就令我害怕的舊畫法。 畫家要有忠實、誠懇的性格,假如對自己說謊,是不能做一個畫家的。所以繪畫的問題,也是一個道德觀念的問題。不要騙人家,不要硬求新,要經常考慮自己的畫要實在,要有深厚、永久的性格。 藝術家最好的鏡子是對自己忠實。要反省一下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沒有說謊話,有沒有取媚、討好人,這點很重要。你們要走哪條路,就自己走,用不著別人來告訴你。 繪畫是一輩子的事情,像做和尚一樣,要不停地畫,不停地畫,一天都不能停。我能夠生活,我要畫畫,我不能夠生活,我也要畫畫。一個人選定了畫家這個職業就苦了,所以,你要是吃不了苦,還是找別的事干吧。 畫畫這個事業是這樣的,上坡、下坡、上坡、下坡,不會是一直上去的,高的時候不要得意,低的時候不要灰心。像患了精神病差不多,有時好一點,有時壞一點。 ![]() 10.遠離低級趣味 現在你們的畫還有個主題的問題,是想讓別人看得懂,這個問題也要看是在什么程度上給什么人看,有的人看不懂,有的人會看懂,取決于每個人的文化理解程度。 最重要的是堅持你自己,為自己畫畫。畫畫是自己的語言,你把自己的語言講出來,要盡量明瞭中肯,蘿哩蘿唆的別人就聽不懂。當然,有的時候只要自己懂就行了,以后別人也會慢慢瞭解的。 你們要想辦法閉上眼睛,不要看低級趣味的東西,自己畫自己的。 說到藝術欣賞,假如看不到國外的東西,你就多看中國的好東西。中國的好東西很多,你可以在商周銅器裡發現好東西,在唐宋陶瓷裡發現好東西。藝術這事,總是要往高看,不要往底下看。 還有,也不要去將就別人的趣味,因為別人的趣味又有什么標淮呢?你在十個人裡面也不能討好兩個人吧,何必呢!我們在法國畫畫也是不容易討好人的,不要以為法國人的藝術品味就高,一般的人都是差的,什么國家都一樣,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懂你的畫的。不要因為你成名了就會有很多的觀眾,沒有這么簡單的事情,說有很多人懂你的畫,那是騙人的。 總之藝術不能脫離傳統,不能僅僅追求時髦,一切要等五十年或一百年后再做定論。 ![]() 11.不要抄,要消化 當你模仿時,你是不會了解自己的,不會懂得發掘并表現自己的不同。 不要重複前人,也不要重複自己,那將腐蝕你的創造力,成為一種反覆使用的既定程式。 你看中國的書法也是在不停地演變,石鼓文,篆,隸,楷,草…… 為什么現在的書法沒有以前的好呢?當然是創造精神比較少的關系,是受到王羲之、米芾的限制太多了。 中國畫為什么進步不大,還在仿唐宋的味道?唐宋的畫家也是在畫自然生活中體會到的東西,并不是抄別人。為什么我們還在抄? 我們中國有非常深厚豐富的傳統,比如商周青銅器,漢魏的石刻玉器,唐宋的繪畫書法這一大套。中國這么博大的傳統若不好好利用,豈不太可惜了。 每一個人只要從中找出一部分自己最喜歡的,跟自己性格最接近的,把它消化;然后再學習西方好的東西,而不要他們俗媚的東西。把東西兩方面最好的東西結合起來,再加上自己的個性,慢慢地自然而然地融合起來,那你的風格就會有了。 臨畫是要去理解作畫人當時的心境,不要抄,不要臨表面皮毛的東西。比如中國畫,不要僅僅臨結構,要臨他的呼吸和精神。要去理解認識塞尚,馬蒂斯,畢卡索,不能只學人家的外表形式。一個創造型的畫家總在變,你臨他的外表是跟不上的。 ![]() 12.面向你的時代 我覺得現在繪畫的問題不是中國或者歐洲和美國的問題,而應當是國際性的問題。所以中國畫和西洋畫不應當分得太清楚,而是應該在一起考慮,西方的素描是基礎,我們中國畫毛筆字是基礎,我覺得中國畫和西洋畫沒有衝突,可以互相幫助,互相補充,分得很清是不通的。不能說我是我畫水墨的,你是畫油畫的,他是做雕塑的…… 我以為有兩種畫家,一種是地方性的畫家,一種是國際性的畫家。你們還年輕,要往遠的地方想,要有跨越疆界的企圖心,不是做中國的畫家,也不是做歐洲的畫家,而是要做國際性的畫家。 你不能說范寬、米芾只是中國的畫家,他們肯定是世界性的畫家。畢卡索你能說他只是西班牙的畫家嗎?他是屬于大家的啊。哪裡是東方,哪裡是西方,現在都分不開了。 我覺得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將來還會更小,不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圈套裡。 美學的觀點常常跟著時代在變,時代不同,觀念也不同,文藝復興時期尋找的美,同我們現在所尋找的美不一樣。不過,世界上最好的畫,最棒的杰作,即使換了時代也還是存在的。 我想繪畫的問題,同社會的背景,生活的環境,和科學的進步都有關系,同文學、音樂、舞蹈、電影都有關系。我們對于來自各方面的影響都應該接受,這些觀念上的東西對于藝術創作都會有幫助的。 每代有每代的問題,二十世紀的畫家怎能去畫十八世紀的畫呢,繪畫問題是一生的問題,問題總是不斷的產生。一個人生活在二十世紀,卻對新時代的文化觀念不瞭解,或是不愿意瞭解,我覺得很不妥。藝術創作,應該與時代有關系。 (延伸閱讀:趙無極后來在他的回憶錄裡說,在浙江美院客座期間,他感到自己撞上了「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這個龐然大物,而這個大怪物已將一切創造力碾平了。他激動地說,「中國有燦爛的文化和歷史,有精妙絕倫的繪畫,根本無須向那些灰褐色基調的死板愚蠢的畫面求教。」「我的學生們或許忘記了,也或許根本就不知道宋代繪畫的空間感和構圖的高妙。他們不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細細觀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