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個畫畫還不錯的9歲男孩在上美術課的時候一直趴在桌子上抱怨,眼淚一直在眼眶打轉,原因是因為自己的畫被別人撕了一個小口。然后我腦袋里就一直有個聲音在問:這樣的孩子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這么容易氣餒,是因為內心的完美主義導致的還是因為面對挫折,面對他自己所謂的壓力,不能自我調節?
挫折教育也提了很久了,到底是什么?時代在進步,這一代的家長雖然一天到晚忙于生活,但是跟上一輩的老人們比,精力還是要多一點。原因是我們很多時候是能夠滿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我們不停的創造,奮斗,不過是想換一個更好的環境,相讓生活更上一個臺階。
絕大多數孩子到底還是幸福的,沒有餓過,食物甚至還過于精細;沒有被凍過,醫院里的兒童門診長期排著長隊,很多時候醫生囑咐不要給小孩子穿得太厚,容易長濕疹,容易出汗,傷風;更不會沒有遮風避雨的地方。
孩子們的最大煩惱就是沒有小伙伴們漂亮的衣服,玩具,沒有得到父母們的用心陪伴。家長們最大的煩惱就是孩子的作業還沒有做完,孩子的成績還沒有達到自己心中理想的程度。
挫折教育提了很多年,出過的書籍不勝枚舉。但是我覺得只有一點就夠了:那就是相信孩子。
人一出生,都會遇到他自己生命中的困難,也許旁人認為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在當事人那里也許就是天大的事情,但是這個困難他必須自己面對。也許會有年長的人會告誡我們說前面有大坑,希望我們能夠繞過去,免受其苦,但是最終我們還是摔了跟頭,哭著爬起,然后學著成長,讓自己越來越堅強。那個時候最想要的就是家的溫暖,父母的噓寒問暖。
所以,如果要讓孩子能夠有足夠的抗挫折能力,那就要有一個足夠溫馨和睦的家庭,有父母愛的陪伴,相信孩子就算遇到任何困難,他也會爬起來,即使傷痕累累,滿身是血,即使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治愈心靈的創傷,他也會挺過來,繼續微笑著生活。已經作為父母的我們,想想自己是否這樣一路走來。
這就是成長。 人,終其一生,都是在不斷的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