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犯錯中成長”,這句話,適用于所有人。 但很多人只顧著犯錯,卻根本不知道如何成長。 不久前,我的朋友小林跑來向我傾訴一件和“犯錯”有關的煩心事: 小林是個非常努力上進的年輕人,這讓他在大學畢業(yè)時憑借四年的汗水加入了一家知名的互聯(lián)網公司。 沒過兩個月,小林所在小組就迎來了一個重要項目的預備上線。 小林說,這正是他翹首以待的重要機遇。一向勤勉的他,過上了“以公司為家”的生活,吃住睡都在公司解決。 冰冷的睡袋、喝不完的奶茶、熬不完的通宵,對于年輕的小林而言,并不是不能忍受的煎熬。 然而,讓他痛苦的是,他熬紅了眼完成的方案,卻一次次被總監(jiān)冷面打回。 這樣的經歷讓小林幾近崩潰。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這個能力去完成任務。最終,總監(jiān)把這個任務移交給了另一個人完成,這徹底擊潰了小林的內心防線,對自我產生了深度的懷疑。
小林沮喪地說,并坦然自己一度萌生出辭職的念頭。 垂頭喪氣的他講述完這段經歷后,我送給了這個努力的年輕人三句話:
對于小林來說,辭職逃離并非艱難的決定,但如果不解決他觀念上的認知偏差,這件事的結局不過是他在另一個地方重復自己的錯誤罷了。 那么,這個錯誤便失去了它的價值:沒有方法的努力,也許毫無意義。 你要了解一件事:我們遇到的大多數人,都在竭盡全力地為生活而努力著。 加的班比誰都多,干的活比誰都累,熬過午夜寫字樓的燈火通明,看過凌晨四點的北上廣深…… 換來的,是越來越多的脫發(fā)以及一次次的被忽略。 當我們偶爾抬起頭,看到的是那些年齡比我們小的人,或成為我們的領導,或成為創(chuàng)業(yè)的驕子,他們的成功似乎唾手可得,但又離我們遙不可及。而在我們腦海里游蕩的是——“35歲職場危機”、“被嫌棄的中年人”這樣令人焦慮的話題。 有人曾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努力結不出碩果,付出得不到回報。當失敗成為常態(tài),雄心淪為無奈,整日的奔波奮斗卻換來毫無起色的未來,這樣的生活,又有幾人堅持得下來?” 我們傾盡全力了,但卻真的做不到呢——每當遭遇自我疑問,內心總是回蕩著這句話。
我曾將做事的方法分為兩個層面的展示和延伸:法和術。 法,是指做事的規(guī)律;術,是指做事的手段。唯有將法和術相扶相依,才能把一件事做好。 “法”告訴我們,首先要通曉做事的規(guī)律: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是偏重學習硬性技能,還是優(yōu)先培養(yǎng)軟性情商?…… 而“術”則執(zhí)導我們做事的方法:怎么培養(yǎng)良好的做事習慣?如何與人打交道?當遇到阻礙時,如何舒緩不良情緒…… 想要回答這一系列的問題,并非無法可依。成功的背后,除了孜孜不倦的堅持,還有一些聰慧的要點在里面。 在開導小林的過程中,我對他說,表面上是你在技能上技不如人,導致后續(xù)問題的出現(xiàn)。但是,揭開表象,在整個事件里,你有很多次機會挽回頹勢,可是卻沒有掌握好解決問題的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沖得太過兇猛,就會忽略很多細微的習慣;而決定事情成敗的,恰恰是這些不起眼的細節(jié)積累:因為這些細節(jié)積累的背后,是你對良好習慣的認知和持續(xù)的堅持。 而成功的人,大多具有這種品質。 從偶像明星到被認可的演員,難度到底有多大? ——這個問題,大概彭于晏最有資格回答。 出道初期,出演過諸多偶像劇的他,也曾被視為“只能演偶像劇”那一類明星。但是,即使是在出演偶像劇時期,彭于晏也展示出和其他偶像明星不一樣的認真:為了演好電視劇《海豚愛上貓》中海豚訓練師這一角色,他整天泡在水中學習和海豚交流。 電影拍完后,彭于晏考到了海豚訓練師證。 當偶像劇市場呈現(xiàn)頹勢時,彭于晏當機立斷,轉戰(zhàn)大熒幕,并把自己那股“較勁”、“認真”的習慣帶入到每個角色中。 在拍攝《翻滾吧,阿信》的時候,他接受了專業(yè)體操運動員的訓練,每天12個小時,一個星期練6天。從單杠、吊環(huán)、鞍馬到跳馬,一路練過來,練了6個月,吃了8個月的水煮餐,最終練到體脂率6%。 在拍攝電影《激戰(zhàn)》的時候,他每天早上7點起床開始練功,中午稍作休息,下午又開始一樣的練習,每天都濕透好幾件衣服。每天健身兩三個小時,練拳四五個小時,甚至還會被拉到室外訓練,去做比如搬輪胎、拉鐵鏈這樣的訓練。 每拍一部新電影,彭于晏都把自己當作戲中的專業(yè)角色來訓練;工作再忙,也會抽出時間在健身房待上一個小時。 明明可以靠臉、明明有更輕松的方式,卻每每去拼命實現(xiàn)。 對此,彭于晏解釋說:“我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員,但平日里喜歡學習體驗派表演方式。這種表演方式,要求演員戲里戲外都要跟角色保持高度一致性。” 所以,他用一種笨拙又簡單的方式,去對待每一個角色,同時抓住行業(yè)的機遇,擺脫“偶像”包袱,這是彭于晏的“法”,也是彭于晏的“術”。 一個人,正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人,就會去磨練這樣的意志和行為,并貫穿始終。這些細微的差異,決定了他未來人生的高度和深度。 然而,這樣的覺悟并非每個人都有;即使頓悟了這個道理,大概也不知從何學起。 作為職場人,渴望快速提升技能,踏上人生的新旅途。然而,苦于選擇、難以堅持的你,對于未來發(fā)展常常感到困惑。即使買了很多圖書或者知識類產品,卻依然深陷認知焦慮。 說得出所有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因為你還沒有系統(tǒng)地、從不同角度去提升和改變自己。而當你開始背負生活重壓時,又很難去釋懷這種情緒,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最初那份閃耀的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