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于吃貨來說,海鮮最大的問題其實不在于貴,而在于難處理:
一個個的不是帶刺就是長鉗子,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蟹鉗傷、被蝦刺傷、被魚咬傷、被貝類割傷......

此時,該怎么辦呢?
很多人認為只是個小傷,拿水沖一沖、拿創可貼包一包就行了。
大錯特錯!被海鮮刺傷可不是小事,輕則截肢,重則要命,真不是唬你!
9月初,東莞吳先生買魚的時候被一條鱸魚刺到手指的中指,當時傷口立刻流血了。
但吳先生覺得傷口很小,所以并未做過多的處理。
然而,到了當天半夜兩三點,情況開始不對勁了。吳先生的手指開始發黑疼痛,人也出現了發燒發冷癥狀...
隨后,他來到醫院,醫生接診后,將其緊急送往該院ICU治療。為了保住吳先生的性命,醫生為其實施了中指截肢手術。
廣州一位老伯處理螃蟹時,不慎右手虎口被蟹鉗鉗傷。老伯的傷口不是很大,起初并沒有注意,也沒對傷口做及時的處理。
后來情況逐漸惡化,不但手背發紅腫脹且發黑,還出現了腹瀉、腹痛等癥狀。
隨后,老伯被送往醫院,短短三天,病情迅速發展。其心、肺、腎臟、肝臟等多臟器功能已出現衰竭,最后雖然截肢搶救但仍因病情過重不治身亡。
看到這兒,可能你已經滿腦子都是困惑了:

其實,這些悲劇都源于同一個罪魁禍首——海洋創傷弧菌。
海洋創傷弧菌,又被稱為海洋中的無聲殺手,是一種生活在海洋里的細菌,多漂浮在海水中或附著在海魚、海蝦、牡蠣、螃蟹等海洋生物上。
人皮膚上的創口觸碰到海鮮,或生吃海鮮,都有被感染的風險。其毒性很強,通過創口感染人體后,可引起嚴重的創口感染,導致重度壞疽;細菌還會進入血循環,引發全身急性感染。
而且病情進展特別快,通常發病24至48小時內會出現下肢腫痛、潰爛、休克等。若不及時正確搶救,70%以上的患者會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有人可能會問了:那為啥有的人被扎了,卻跟沒事兒人一樣呢?
海洋創傷弧菌雖然很可怕,但并不是只要被扎了就一定會被感染。
一是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海鮮都會攜帶海洋創傷弧菌;二是因為個人體質不同,如果是這幾類人,就特別容易被感染:

雖說被海鮮刺傷感染上創傷弧菌的概率不是很高,但也不可小覷。因為一旦被感染,后果太嚴重,到時候就后悔莫及了。
所以,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1、處理海鮮時一定要戴手套,防止被其扎傷。
2、當身上有傷口時,應盡量避免直接接觸海鮮,也不要到海里游泳。
3、海鮮一定要做熟了再吃。
生吃海鮮也可能感染海洋創傷弧菌,但若是將海鮮高溫加熱,那么就可殺滅這種致命菌。
除此之外,生吃海鮮還有感染寄生蟲的風險。
所以,為了避免被寄生蟲和細菌感染,水產品一定要煮熟后再吃,尤其是甲殼類(蝦蟹等)、貝殼類。

如果不小心被魚蝦蟹扎傷,一定不能放任不管,或者草草處理了事。若只是扎傷表皮,或者傷口不深、又較干凈,只要做好消毒清創即可。
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先用流動的清水沖洗傷口,然后用碘伏或醫用酒精進行消毒。
切不可亂用一些不可靠的土方法處理:
× 用米酒消毒
米酒酒精含量很低,消毒效果非常有限。
× 用食醋涂抹傷口
用食醋涂抹傷口有可能加速嗜酸細菌的生長繁殖。
× 往傷口撒白糖、食鹽
往傷口撒白糖、食鹽會使細胞脫水死亡,不僅會痛,還會影響傷口愈合。
× 傷口撒面粉
面粉確實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但面粉中難免沾了一些細菌,可能引起傷口感染。
被海鮮弄傷,海鮮身上的鉗、刺等異物可能留在傷口內。此時,一定要去醫院及時取出,否則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被蟹鉗、魚鰭刺傷后所形成的傷口往往都有一個特點:創口大多比較深、比較窄。
這種深而窄的創口很容易形成一個少氧甚至無氧的環境,特別適合一些厭氧菌的繁殖和生長,特別是破傷風桿菌。一旦被感染,破傷風桿菌就會釋放毒素,引起全身肌肉痙攣,甚至死亡。
對這類傷口,大家可以先用清水沖洗消毒,后到醫院做清創處理。醫生一般會建議打破傷風抗毒血清,以防感染。
PS:被生銹的金屬劃傷后,也一定要及時(24小時內)打破傷風針,以防被破傷風桿菌感染。
這可能是被海洋創傷弧菌感染的癥狀,此時一定要立即去醫院及時治療。
只要及時來醫院就診,搶救成活率在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