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一葉 “吳門畫派”是我國明代中晚期誕生的規模最大的繪畫流派之一,“吳門”既是地域概念,也是風格概念。就地域概念而言,該派畫家多出于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就風格而言,吳門畫派的許多作品,都在畫題中明確標出所描繪的就是當地山水風物、亭院勝景。吳門畫派的創始者都十分注重“仿古”,特別是學習前人的美學思維,包括“寫意”,在繼承、發展前代文人畫傳統的基礎上,吳門畫派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總體特征,即內容上以水墨山水為主,形式上則表現為嫻熟的技法運用以及詩、書、畫、印的完美組合,從而創造出一種新的形式美。 明一代,吳門畫家總數達八百余人,這一畫家群體所創作的繪畫作品應當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至少當以萬計。在吳門畫派的畫家群體中,“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創始人,也是藝術風格的代表人,他們各自留下獨特的風格特征:沈周的厚重凝練、古樸天真,文徵明的典雅清逸、雋秀新麗,唐寅的蒼勁豪放、秀潤工巧,仇英的精描細染、和舒典麗。 沈周的脫穎而出標志著吳門畫派正式誕生。沈周以山水花鳥的成就最突出,尤以閑筆的運用,勁利如鐵劃銀鉤,力可扛鼎,而無一絲霸悍之氣,筆墨含蓄沉著,代表作有《廬山高圖》《牡丹圖》等。 文徵明作為吳門畫派創始人中的殿軍,與沈周十一歲能作百韻長詩不同,文徵明十一歲時方能對話,后歷經十次考試都未考中,不再求仕進,致力詩文書畫藝術創作。54歲時他被薦進京,感到官場的黑暗和仕途險惡,便上疏求退,返回蘇州,專力于詩文書畫。文徵明畢生愛憎分明、以誠待人,他的人品還表現在他書畫的“三不為”上,即不為宦官、不為侯王、不為外夷作書畫。文徵明的繪畫造詣極高,畫科全面,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界畫等無一不擅,無一不工。其中最突出者詩山水畫,題材大多來自江南景物和人文景觀,畫法受沈周,遠宗趙孟頫、王蒙和吳鎮,融會貫通,自成一格。他的代表作有《石湖草堂》《天平紀游圖》《虎丘圖》《洞庭西山圖》《橫塘詩意圖》《拙政園卅一景圖》,以及被后人譽為“詩書畫三絕卷”、八十五歲時完成的《泛石湖圖卷》等,記錄著他所親歷的足跡。 “明四家”中數唐寅最出名,他既以畫名,又以書名,與沈石田、文衡山、祝允明、王宏同為明代中葉的著名書法家。還以文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唐寅天資聰穎,少年時便有才名。赴京考試時卻被卷入“科場行賄案”,受牽連遭革黜。遭受到這一打擊的唐寅仕途無望,乃游歷名山大川,回到蘇州從事詩文書畫創作,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稱。三十六歲時,唐寅在桃花塢建成桃花庵,他潛心佛學,研習古文,引吭拍曲,吟詩作畫,此時的唐寅心境平和,有所奮發,先后創作了《南游圖》《王羲之換鵝圖》《華山圖》《行旅吳山圖》《終南十景圖冊》《牡丹圖》等書畫作品。 年齡和學問都不及前三人的仇英,卻在才氣和畫藝上超群,尤其重彩山水,界畫和人物等方面,幾乎為他人所望塵莫及。仇英的年壽并不長,作品數量卻不少,其中有不少是繁復而工致的長軸大卷,如《蘭亭修禊圖》《蠻夷職貢圖》《陽琵琶圖》《金谷園圖》等,均是須經年累月方可完工的鉅制,這些作品都是在精力充沛、思想專注的情況下一氣呵成,無一處有懈滯之感。 “四大家”之外的吳門畫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四大家的親屬后代,主要是文徵明的親屬后代,如其子文彭、文嘉,從子文伯仁,三子文臺,孫文元,侄女文英等。另一類是四大家的友人或弟子,藝術風格大體一致而又追求各自的風格和特色,如陳淳、錢榖、陸治、王榖祥、陸師道、朱朗、居節、陳栝、謝時臣、周天球等。再有一類是未直接受業于四大家的,但生活在當時吳門畫壇的群體和藝術氛圍中,間接受到四大家繪畫藝術的熏陶,如周之冕、徐霖和李士達等。 吳門畫派有序傳承,1895年到1949年間,蘇州先后成立了“怡園畫集”“美術畫賽會”“冷紅畫社”等二十多個畫社與畫會,涌現了不少知名度極高,藝術上頗有造詣的畫家。其中“怡園畫集”為蘇州第一個畫會(社)組織,畫址設在怡園內,由怡園主人顧鶴逸負責,吳大澂年高資深,被推選為盟主,其宗旨為“研討六法,切磋藝事”,延續文人畫傳統。另一方面,受西方美術影響,油畫、粉畫、水彩畫等也逐漸生根開花。特別是1922年,顏文樑等緊隨時代新風,創建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后又成立美術館。還有吳大澂的嗣孫吳湖帆繼承和發揚了吳門畫派的精髓。 新中國成立后,蘇州美術成績斐然,形成的“新吳門畫派”在全國頗有影響,突出的代表人物有呂鳳子、曾為中國美協主席的蘇州畫家吳作人等。明以后,“吳門畫派”的文脈一直在延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