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之魅,無與倫比。由此產生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測字術,它也是傳統占卜方法之一。測字在中國隋代稱破字,宋代稱相字。由于漢字為方塊字,具離合析解的特性,拆字乃是求占者自占者備妥的字筒中隨意拈取一字或求占者隨手寫上一字,占者就所寫字的偏旁點畫予以增、減、分、合,甚或打亂字的組構形態,參酌人事,判測禍福吉兇。 拆字術起源甚早,確切起源難以考訂,應該說有了文字就能拆字。例如《左傳》中提到的“止戈為武”、“反正為乏”、“皿蟲為蠱”等對古文字的解釋,都是拆字的記錄。 在測字者眼里,沒有一筆一劃一個字是偶然的,都飽含著人事的機兆。測字之風,從兩漢時期開始風行,到了宋朝達到大盛,著名占卜家謝石就是一位測字大師。 有一位大臣,夫人懷孕后,手寫一“也”字,大臣交給謝石拆解。謝石詳觀其字,然后對朝士說: “此字必為夫人所書。” 謝石繼續道:“也字助語,意同焉哉乎也,因此我斷定此字必為公內助所書。年齡當在三十一歲。” 這位大臣大驚,答道:“正是!你是怎么知道的?” 謝石說:“也字上為卅,卅為三十,下為一字,故為三十一歲。 ” 大臣聽后,不由得深深拜服。 拆字之風,在后來還深深地影響到了對聯的創作。在明朝年間,才子唐伯虎去南京參加南直隸鄉試。考試前,他跟一幫文友在江邊漫游,遇到一位蠶婦,當時一位文友即興出了一則對聯,上聯是:“蠶為天下蟲”,將“蠶”拆為“天”和“蟲”,別出心裁,一時難倒眾多才子。 時值秋日,正巧一群大雁從江面飛過,唐伯虎靈感虎現,當即對曰:“鴻是江邊鳥”。將“鴻”拆為“江”和“鳥”,與將“蠶”拆為“天”和“蟲”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格式相符,而且貼切工巧,讓人嘆為觀止。 最后,我也出一個小學生級別的拆字對聯,上聯:兩人土上坐;下聯該怎么對?請各位大才不吝才氣,盡情發揮! |
|
來自: Zhanjh1936 > 《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