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單側臉中風(地倉透頰車、太陽穴、陽白透魚腰、解溪),單側環跳痛(耳針),肩項強痛(后溪申脈)、腰痛(陰谷委中),肺經胳膊痛(太淵、太白、大都)、半夜腿抽筋(陽陵泉),尾椎骨痛(承山及附近青筋刺血),強烈后項痛(天柱、大杼、靈臺、督俞、后溪申脈),小腿水腫、不出汗、臉上紅斑(三皇、太溪、合谷、曲池、四關),手風濕關節炎(三間透勞宮)、喉嚨化膿(列缺照海天突)、腎虛(復溜腎俞京門心俞)。” 01 — 右側臉中風 癥狀:右邊面部中風,眼皮不能合起來。 對側(左)合谷:有麻醉止痛,對面部中風、青春痘有治療作用。 地倉透頰車:患側(右),嘴角旁5分為地倉,咬合鼓起處為頰車。地倉進針捻針,提一點出來,捏皮透向頰車。 地倉透頰車取穴 下針
太陽穴:患側(右)。 陽白透魚腰:不用套針管,捏皮進針,快速進針減少疼痛。陽白透魚腰為眼瞼部分陽明胃經,外眼角為少陽膽經,內眼角為太陽膀胱經。 太陽穴 陽白透魚腰 解溪:陽明胃經管眼瞼(上眼皮),中風十四年,所以下陽明胃經母穴, 即對側(左側)解溪穴。足陽明胃經從上到下走,順經扎解溪為補(逆經下子穴內庭為瀉),解溪取穴:腳正面,前腳腕,兩條大筋中間。
02 — 右側環跳痛(耳針) 癥狀:右側環跳痛,即右側髖關節痛。 治法:埋耳針。 探測與埋針:探針髖關節對應處找最壓痛點,先酒精棉后干棉花。鑷子取耳針(欽針),對準痛點扎入,再貼緊、貼嚴膠布。埋的對,可當場去痛。留針6天,保持耳朵干燥。兩側環跳痛,雙側埋針。 探穴 貼針 痛經子宮處埋針,當場去痛;項強痛、肩膀痛、心臟痛、肝癌、膽結石、腎結石都可埋針或診斷。 03 — 肩項強痛、腰痛 肩項強痛 (1)癥狀:肩項強痛,一直到兩個肩膀和手臂。 (2)最常用:后溪(管督脈)、申脈(管陽蹺脈),兩穴同用,可解決肩膀和項部的疼痛。 (3)申脈:外踝裸下方的大筋后面凹洞,兩筋中間,順經斜刺向下。治療癲癇也會用到。
(4)后溪:握拳小指側有橫紋頭,在紋頭上,肌肉與骨中間下針,就不會太痛。下約7、8分深。 腰背痛 (1)癥狀:腰部的背痛,屬于膀胱經。 (2)陰谷、委中:陰谷,在腿內側大筋的外側,不要碰到大筋,腎經本穴,增加膀胱經委中效果,不需要補瀉,引氣即可。委中,后膝蓋窩正中央,直針,用補的方式,膀胱經經氣從上往下,快速外轉為補慢回;插提法,慢提緊按為補,做三次即可。留針。
04 — 胳膊痛、半夜腿抽筋 癥狀:手太陰肺經痛,左臂。 太淵(肺經母穴):左手痛,下針右側太淵,兩手痛兩邊都下針。寸關尺對應太淵經渠列缺,下針方法一樣,肺經身走手,隨經斜刺為補,手切動脈下針,太淵在大筋和脈(動脈)中間,腕骨凸起側(大拇指側)凹洞,不要下到動脈。下針痛感很強。 肺經太淵(補法) 太淵下針 右腳太白,脾經本穴,大都脾母穴,脾土可補肺金虛癥之痛。
半夜腿抽筋(小腿):下針陽陵泉。肝主筋,有肝病,腳部會有色斑。抽筋,食甘則緩,吃甜的糖果類(天然的、蔗糖)、雞肉可以防止抽筋。 05 — 尾椎骨痛 承山下針,并在承山附近找青筋刺血、火罐(按揉附近)。如果急性的,當場去痛。青筋可能在左腿、也可能在右腿。放血一定量1cc、2cc即可,不要放很久一大杯。 承山附近青筋放血 06 — 強烈后項痛 癥狀:強烈后項痛,很多年。 天柱:后腦顱骨下沿,兩大筋外側是穴,也是病人最痛的地方。天主傾命在旦夕,即使此處。 天柱取穴下針
大杼:大椎下一椎,陶道外開1.5寸。一寸處下針斜刺至穴,直刺會扎到肺,不需要補瀉。 靈臺、督俞穴:第六椎及旁開1.5寸,靈臺管整個督脈(督俞穴)。肩胛骨橫過來為第七椎,上一椎為第六椎,靈臺直針碰到骨頭即可。督俞,1寸處斜刺至穴,如果病人瘦,斜刺斜一點,胖則直一點(角度大一點)。 遠取穴:后溪、申脈,申脈位于外踝裸下0.5寸筋的后方,斜刺向下下針,爬姿容易摸到大筋。后溪在手部,容易瘀血,一定在肌肉和骨中間下針。 申脈 后溪 07 — 小腿水腫、不出汗、臉上紅斑 癥狀:脈沉細,呼吸短、喘,不出汗,小腿水腫,面部紅疹,病因是不出汗,毛孔沒有開,走路沒力量,汗水沒透發會引起心悸。 水腫 三皇:陰陵泉、地機、三陰交(內踝裸上3寸),內側骨與肌肉之間。三皇利尿消導,下針后小便增多,下針平補平瀉。 太溪:內踝裸與后大筋中間,直針。 臉上很多斑、紅疹,三年沒出汗,下合谷(面口合谷收)、曲池(大腸經母穴、上半身郄穴),有利于面部皮膚去熱消炎。曲池曲臂姿勢取,不要離骨太近傷骨膜。 四關:下合谷、太沖(腳合谷),雙側同下為四關,氣血循環加快,就會容易流汗。 開四關+三皇,病人會容易流汗、排小便。 08 — 手風濕關節炎、喉嚨化膿、腎虛 太淵、經渠、列缺的下針方法:切脈,順經(向手)斜刺,接近直針。 三間透勞宮:治療手指風濕性關節炎。 喉嚨發炎、化膿、痛:列缺、照海,雙側下針。近取穴天突,斜刺進針約5分。 復溜:病人腎虛,下復溜,太溪(內踝裸與后側大筋中間)上2寸,腎經母穴,下針用補法,斜向上刺。母穴取針時表皮略停,防止氣外泄。 腎俞、京門:腎的俞募療法,腎俞,背部兩條肌肉下摸凹陷處是穴,直針1寸以內,第十四椎及以下直刺,之上斜刺。京門,最后短肋骨尖端。 治療腎臟必須同時治心臟,否則腎病不會好。心俞穴,第五椎旁開1.5寸,1寸處斜刺。第七椎與第一椎中間大概為第五椎。
09 — 喉嚨痛、腎虛 任何喉嚨痛,列缺照海,配合天突,治療一切喉病,扁桃體發炎、咽喉炎、慢性咽炎、甲狀腺發炎等。 列缺:寸關尺,高骨內為經渠,經渠之后為列缺,拇指摸脈并切開,離脈略遠點下針,接近直針,不用套管。 列缺 照海:內踝裸高骨下凹縫(高骨下5分),斜向腳趾、腳底下針。 天突:近取穴,胸骨與氣管之間斜刺下針,專門喉嚨的病。 復溜:腎經母穴,虛則補其母,太溪(內踝裸與后側大筋之間)上2寸為復溜,斜刺向上順經為補,加提豆許補。(若腎結石則瀉其子穴) 復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