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療法是針刺方法的一種,即《內經》中的刺絡法,是根據不同的病情,刺破人體特定部位的淺表血管,放出適量的血液,通過活血理氣,達到治療的目的。 放血療法在疾病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古代醫家對放血療法非常重視,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止癢、開竅泄熱、鎮吐止瀉、通經活絡的功效。 放血療法治療疾病比較廣泛,小到頭痛腦熱,大到急病重癥都可以用放血治療,其中對瘀癥、痤瘡(皮膚病)之類的治療效果極好。 中醫認為發熱主要有兩種,一為陽盛發熱,一為陰虛肺熱。放血的退熱作用,則適用于前一種。 因為陽氣盛必然會血盛,放血可以減少血盛,從而減少了血脈中的邪熱,使機體的氣血趨于正常。 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意思是內有疼痛癥狀的疾病,在其經脈中必有閉塞不通的地方。 放血療法可以直接帶出經脈中的瘀滯的病邪,調整閉塞的壅阻的局面,經脈暢通了,疼痛立時可止。 中醫所說的解毒作用,是指機體在病理的狀況下,由于自身機能障礙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現的證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紅絲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瘡瘍癰疽等。 放血不僅能使侵及機體的毒邪隨血排出,更重要的是通過“理血調氣”的作用,使人體機能恢復正常,以抑制病邪擴展與再生。 中醫認為,火熱內擾,可致多種病證,常表現為心煩不安、肢體疼痛腫脹、急躁易怒,甚至發熱、神昏、等癥狀。 放血療法可以直接使火熱之邪隨血而瀉,適用于多種熱證。 腫痛多由于氣滯血澀,使經絡瘀滯而形成的。 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經脈中瘀滯的氣血與病邪,促使經脈暢通無阻,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癢是風邪存在于血脈之中的表現,故此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 放血就是理血調氣,使血脈流暢迫而風邪無所留存,達到祛風止癢的作用。 氣虛不能帥血達于四末,或者血虛失于濡養,則往往出現麻木的癥狀。 用毫針點刺患側肢體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療麻木之癥,是以血行氣至的理論為指導的,效果較好。 急性嘔吐多屬熾盛或肝氣橫逆犯胃或食滯停留,放血能瀉熱平肝逆,并有疏導腸胃積滯下行的作用,故能鎮吐止嘔。 放血治療的范圍,一般是指腸胃積滯化熱而成的熱瀉,或者感觸流行,造成清濁不分等。 其機制是瀉火降熱從而達到升清降濁的作用。 指卒然昏倒,驚厥不省人事的閉證而言。放血能改善血液循環的狀況,是一種很好的有效的搶救方法。 1、認定血位后,腕勁快速點刺,一秒鐘要求刺6---9次。 2、對舒張的脈絡要求一針見血,一般都會噴涌而出,要有所準備,不要給污血濺到。 1、80%的病人刺血后即感到輕松舒服,20%的病人反而感到疼痛加重。凡痛感加重的人治愈的速度要比馬上感到減輕的人要快得多。 2、經5---10次刺血無感覺的不宜再刺血。 1、對炎癥,急性疼痛病人可一天一次,減輕癥狀后3---5天刺血一次。 2、慢性病人隔天一次,見效后5—7天一次,可以撥罐的部位刺后撥罐15—20分鐘。 1、大出血的病人及容易皮下出血者。 2、嚴重的心臟病。 3、性病,皮膚病,皮膚潰爛者。 4、孕婦或經期,白血病禁刺。 5、病人過饑過飽,驚嚇后,精神過度緊張者不刺。 6、對肝病的病人不但刺血要小心,(其它任何療法要求一樣)不要將血碰到自己,千萬不要將血碰到傷口上,否則即會傳染。 1、即刻用手掌將病人的大椎穴擦熱。 2、用拇指掐人中,合谷同按掐。 3、再按內關,涌泉,太沖,有條件者必需叫病人馬上飲一杯溫糖開水或葡萄糖水。 4、立即叫病人臥下,(頭低腳高) 1、凡出的血很淡為炎癥,初病。凡風濕病,肝病,血中夾水,血出如墨,則為久病,於血阻絡。 2、凡白天刺血痛減,而晚上又加重者為於血,必須再刺一次,直至減輕。 |
|
來自: 金壇區 > 《拍打刮痧針灸刺血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