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載著我們的探月飛天夢想,奔向了人類目不可及的月球背面。去往從未踏足的領域,需要勇氣,還需要科技與資金的支持。航天事業常常面對公眾的質疑,當我們與饑餓、貧窮的抗爭仍在繼續,人類為什么要探索太空?鼓舞我們踏上征程的,僅僅是一個飛天夢嗎? 從遠古時期對日月星空的崇拜 到農耕文明對歷法天象的運用 再到現代對地外空間的探索 對太空的追求 是人類在茫茫宇宙中求知的本能 但它遠不止是一種情懷 它是技術更新、進而便利我們生活的巨大推動力 更是延續人類文明、未雨綢繆的勇氣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節選自《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央視《開講啦》曾邀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講述他理解的載人航天。在演講中,周建平為我們娓娓道來,探索太空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飛天夢”,更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為我們的生活、為社會的經濟發展和進步做貢獻。 航天承載的就是我們人類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去探索發現新的科學知識、科學的真理,去探索和發現新的資源,讓它為我們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服務的一個必然的行動。 人類的好奇心的驅使,人類對發展自己、對發展文明、對尋求進步的這種強大的動力,是我們探索和發現的真正的驅動力。它驅使我們人類有冒險精神,有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甚至付出生命代價的這種精神,去探索新的目的地,去造福后人,所以我說我們為什么要載人航天?我們承載的,我想也是同樣的使命。 我們人類的探索步伐,我們中國人的探索步伐,不會僅僅止于空間站,用一句網絡上曾經比較時髦的話說,宇宙那么大,我們人類應該去看看,我們中國人更應該去看看,應該走得更遠。 ——周建平在《開講啦》的演講(節選) 星星們高掛空中, 千萬年一動不動, 彼此在遙遙相望, 滿懷著愛的傷痛。 它們說著一種語言, 美麗悅耳,含義無窮… 節選自《星星們高掛空中》/海涅 1970年,贊比亞修女Mary Jucunda致信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航行中心科學副總監恩斯特·史都林格 (Ernst Stuhlinger)博士時發問:地球上還有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你們怎么能舍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史都林格博士很快給修女回了信,信中,史都林格博士真誠地講述了航空航天對人類生活的實際意義。 解決饑餓問題的關鍵有兩部分:食物的生產和食物的發放。 人造地球衛星無疑是改進這兩個關鍵問題最有力的工具。在遠離地面的運行軌道上,衛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掃描大片的陸地,可以同時觀察計算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多項指標,土壤、旱情、雨雪天氣等等,并且可以將這些信息廣播至地面接收站以便做進一步處理。 事實證明,配備有土地資源傳感器及相應的農業程序的人造衛星系統,即便是最簡單的型號,也能給農作物的年產量帶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提升。 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項從太空項目中發展出來的新技術被用于日常生活中,這些技術打造出更好的廚房用具和農場設備,更好的縫紉機和收音機,更好的輪船和飛機,更精確的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更好的通訊設施,更好的醫療設備,乃至更好的日常小工具。 通往火星的航行并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決饑荒問題。然而,它所帶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項目之外,這將產生數倍于原始花費的收益。 信中附上的地球美照,圖片來自網絡 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了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 ——史都林格《為什么要探索宇宙》(節選)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夜宿山寺》/李白 ![]() 1977年,“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探測器各自攜帶了一張“地球之音”唱片,前往茫茫宇宙中尋找人類的知音。“地球之音”帶著115幅照片和圖表,35種聲音,近60種語言的問候語和27首世界著名樂曲,向地外生命發出問候。人類交給宇宙的這第一份浪漫答卷,源自美國天文學家、科普工作者卡爾·薩根的提議。次年,卡爾·薩根同旅行者團隊在《星際唱片》書中披露了這份浪漫答卷中的內容,也表達了人類對星際之間交流的好奇與向往。 人們堅信未來將與今日大不相同,而未來的人們希望了解我們今天的生活,正如我們對于古代滿懷好奇。人們本能地渴望擁抱自己無緣見面的先輩和后人。 大概所有自認為成就不凡的人,都難以抑制與未來的后人對話的沖動。這種行為普遍存在于所有地區的人類文明中。它至少表達了一種樂觀和希望,使人們之間的交流打破時間的限制。它告訴后輩,這一個人或者這一代人視為重要的事物是什么。 太空時代的到來,讓人們擁有了遠超任何古代帝王跨越時空對話的能力,超越了任何古代帝王的想象力。我們逐漸意識到,人類只有幾百萬年的歷史,而我們居住的行星也不過“年長”了一千倍而已。在宇宙的尺度上,人類知曉的歷史還不到眨眼一瞬間。 地球只是環繞恒星太陽轉動的行星之一,而太陽不過是銀河系中大約兩千五百億顆恒星之一。更重要的是,宇宙中或許有數千億個這樣的星系。恒星擁有行星,應當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四十億年前,地球上出現最早的生命所需的化學條件,也是宇宙中極其普遍的環境條件。 雖然希望很渺茫,但是我們仍有可能實現星際之間的交流。因為物理、化學與天文方面的規律,是宇宙中普遍適用的某一顆恒星獨特的輻射光譜,并非是人類科學家設計的結果。如果能夠實現星際交流,那么首選的交流內容,一定是兩種不同文明都了解的事物—科學現象。 ——卡爾·薩根《星際唱片》(節選) 我們的征途 是星辰大海 ![]() 你對“嫦娥”此次月背之旅 有哪些期待與祝福 點擊「寫留言」分享 截止到12月9日22點 留言獲贊數排前10位的錦鯉 將喜提官方月球車模型 |
|
來自: 鮮艷小花 > 《央視夜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