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通訊員 閆欣 12月7日,美國華納影片公司重磅制作的電影《海王》在中國首場上映,比北美早兩周,這讓我國觀眾先睹為快。這是由著名華裔導演溫子仁將DC漫畫里的海王形象搬上大銀幕,既叫好又叫座,口碑到炸裂。 影片中,堪稱水下超人的海王,為尋找可以統治整個海洋世界的亞特蘭蒂斯三叉戟權柄,從君王到英雄歷練的過程中,能夠在深海自由游弋與呼吸,和海洋生物溝通,以及全身隨時能量滿滿的神力,令人震撼。 浮想聯翩之余,不禁感慨,時至今日人類正將太陽系的謎團相繼揭開,而對深海世界的情形仍知之甚少,未來我們能否如影片呈現的那樣,在水下自由生存,打造瑰麗新世界,那將需要哪些“黑”科技支撐?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人們的意識里,天空是鳥的家園,海洋是魚的世界。 魚類可以依靠腮從水中攝取氧氣,而人類和哺乳動物卻沒有腮,無法利用水中的氧氣維持生命。記錄人類最長的自然憋氣時間為15分58秒,目前人徒手潛水的深度極限是183米。顯然,人要潛入海洋,最基本要解決的是如何自由呼吸氧氣。由此,人在水下長久呼吸的問題,成為潛水最復雜的技術之一。 有人提出,攜帶氧氣瓶或從水面供應氣體。潛水員潛水就是通過攜帶氣源或通過管路供氣得以保持在水下活動。 從實際情況來看,提高潛入深海的深度極其有限。由于潛水員佩戴的壓縮空氣含有氮氣、氦氣等,這些氣體隨著潛水員潛水深度的增加,溶解量也會越來越多,換言之,帶的氧氣量是有限的,遲早會耗盡。 能不能就地取材呢?其實水中溶解一定量的氧氣,從理論上看,如果能掌握從水中快速汲取氧氣的技術,那么人類就無需攜帶氣體至水下。 近幾年,丹麥科學家朝著這個目標走近了一步,研發出一種合成材料名為海王水晶(Aquaman Crystal),可在不借助其他手段情況下,持續從空氣和水中攝取氧氣。只要經過稍微加熱或者暴露于低氧壓狀態下,晶體吸收的氧氣就可釋放出來。 據介紹,海王晶體之所以能夠吸收氧氣,主要依靠鈷離子,類似于血紅蛋白吸收氧氣的能力。 聽起來著實不錯,只是目前大批量生產這種合成水晶材料還很難實現。但至少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在電影里,海王更“神”,能和魚對話、控制魚類。未來我們是否真的可以聽懂“魚語”呢? 其實某種程度上,靜謐深邃的海底景觀與外太空驚人地相似——無數發光生物綻放的綺麗光彩,將深海點綴得如同璀璨的星空。然而,看似寧靜的海洋中,其實充滿了魚類各種不同的聲音。 科學家發現,由于聲音在水中能夠傳遞的范圍很廣,大多數魚都會謹慎發出聲音,保持安靜。直到二戰后,科學家發明出水下麥克風,才真正開始聽到各種水下生物發出的聲音。
其實,許多魚類會發出各種令人驚奇的聲音,例如康吉鯉發出“吠”音;電鯰的叫聲猶如貓怒;箱鲀能發出犬叫聲;魴鰓或像豬叫或在呻吟或如鼾聲;海馬發出打鼓似的單調音等表達不同“心境”。 魚類是如何發出聲音的?科學家發現原理主要有三類:蟾魚是魚類中的鼓手角色,通過控制肌肉敲打魚鰾作聲,其肌肉收縮速度非常快,每秒鐘運動次數甚至超過蜂鳥扇翅膀速度; 發出咕嚕咕嚕聲的鯰魚采用摩擦發聲的方法,波士頓大學的魚類聲音專家形容那是一種“介于吱呀作響的門和貓‘喵喵’叫之間的聲音”,是通過其摩擦脊柱底部的骨骼出聲,原理類似撥動梳子的齒; 還有的魚會利用水發聲,所用的是流體動力學,如鸚哥魚在水中可以快速來回游動產生擾動噪聲,能從靜止狀態瞬間爆發至64公里/小時的速度。 在“聲音語言”之外,神奇的電魚之間還存在著“電語言”,它們可以通過放電進行交流。其中一條魚所釋放的電脈沖,能夠被另一條魚接收,且收到之后還會放出相應的電脈沖來“回應”。同時,不同頻率、不同波形的電脈沖,還能讓它們順利進行消息的互通,但頻率波形的變化與消息具體內容的關系,人們尚未破解。可見,全部聽懂“魚語”仍然困難重重。 就現在而言,科學家只是剛剛開始了解魚類的發聲種類和交流模式。世界上魚的種類共約兩萬余種,若都能搞清楚它們獨特的語言,可謂工程巨大,科研工作者正只爭朝夕地在探索。 廣袤的海洋占地球總面積的70.8%,隱藏著太多不為人知的奧秘。可以說,《海王》影片極盡想象,展現了一個瑰麗奇譎、氣勢磅礴的海底世界。實際上,隨著好奇心的牽動,當人類想要游到萬米深海,可比攀登珠穆朗瑪峰難得多,是名副其實的“難于上青天”。 因為受限于人類海底抗壓能力,潛入200米深海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人能夠承受的最高壓力是71.1個絕對大氣壓,潛水最大深度是1100米。如果到上萬米深的話,那足以把人壓成碎片。面對更深的下潛,將是人類下一個極限挑戰。 著名的瑞士探險家皮卡德發明了“特里斯特”號深海潛水器,并于1960年潛入10916米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底部,雖然人不能走出潛水器,但是海底像沙漠一樣堅固的平地、安靜入睡的歐鰈魚等,都讓人對探索自由的海底深處又驚又喜。 目前,中國是繼美國、法國、俄羅斯和日本之后,發展深海勘探技術的第五個國家。2012年,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海試成功,創造了世界上同類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深下潛紀錄。隨后5年,其進入試驗性應用航次,經歷過百次下潛。 “進行深海勘探所需要的設備比用于太空探索的更加先進,因為海水壓力非常大,一塊指甲蓋大小的地方需要承受相當于700公斤的重量。”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首席顧問劉心成介紹說。 “十三五”規劃期間,我國專門設立了“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據劉心成介紹,“蛟龍號”每次可將3名工作人員帶往深海停留12個小時,而未來建造一個永久的深海空間站,則可允許數十名科學家常駐水下,進行更長時間的研究,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一部科幻影片《海王》,孕育了人們對海洋深處太多的憧憬。相信隨著“黑”科技的日新月異,科學家的不斷探索,未知的海底世界會逐漸揭開神秘面紗。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