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告別西晉,在盛唐時,又一位歷史人物進入了嶗山的史冊。他的到來,為嶗山的歷史留下了至關重要的一筆。 這一期“史話嶗山”專題,我們將迎來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李白。 大家都知道,李白結緣嶗山,是因為道士吳筠的介紹;李白向往并來到嶗山,是他對學道尋仙的向往;李白詩贊嶗山,是嶗山這座海上仙山給他的無限想象。 可以說,李白遇到嶗山,是因為道教。 那么,作為一位狂放不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詩人,他為什么會與道教結緣?終生愛道呢? 此篇文章,我們將以這個主題,進行剖析。 李白為什么愛道教? 唐神龍元年(705年), 十一月,一代女皇武則天去世。 這一年,李白5歲,跟隨父親從西域遷居四川。也就是這一年,李白開始了自己的啟蒙教育。 “五歲頌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十五學神仙,仙游未曾歇”,自幼生長在神仙文化茂盛的蜀地,李白早早就種下學道的種子。修道成為李白一生的重要主題,并一直影響著他的終身。 據統計,在李白所存的一千多篇詩文里,有一百多篇與神仙道教有關。那么,這位“好閑復愛仙”、“好道心不歇”的偉大詩人,是如何與道教結緣,并最終投入道門的呢? 少時學道——時代的產物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獨有的特征。 唐朝,一個輝煌燦爛、開放融合、無比強盛的時代。開放包容的特征,使得宗教得以蓬勃發展。其中,道教,作為唐朝王室的正統加持,尊崇地位一度達到頂峰。 眾所周知,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在奪得隋朝天下后,為了鞏固皇權,強化李氏唐朝正統性,自稱為太上老君(李聃)后裔。李淵開國后不久,特別親下詔書,尊崇道教,規定道教為三教之首,在儒學、佛教之上。 唐玄宗時,尤其崇信道教。他加封老子尊號為大圣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經》為科舉考試科目;又下令兩京及全國各地大建宮觀,供奉老君,并屢次托稱老君降臨,傳授祥瑞之物。 就是這樣一個極度尊崇道教的時代,詩仙李白誕生了。 除卻時代,李白所生活的地域,更增加了他對學道的向往。巴蜀大地,自古就是道教發祥地,相對于其它地方,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傾向于相信神仙鬼怪的傳說故事,民間各種神怪傳說非常發達。 時代加生長環境,雙重因素深深地影響著李白,使他不僅自幼便著迷于道教,并且終其一生,都繞不開學道的思想體系。 這就是時代以及巴蜀文化在他身上最明顯的烙印。 任何人,都逃不過時代的塑造。 學道尋仙,不可言說之目的——求仕 縱觀李白的一生,他與天下士人一樣,渴望建功立業,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終與安社稷”的理想。但我們知道,李白的一生,真正接近權力的時間,少之又少。 在唐朝,文人入仕,并不容易。盡管當時,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皇室也有從社會征召的做法,但真正的權位還是由皇室子弟、權貴把控,留給社會的機會少之又少。很多時候,即使參加科舉考中的人,也是一樣無官可做,需要排隊等候放官,有的人等三年五載,有的人終生也沒有機會。 我們知道,李白因為西域遷居身份、家族譜牒等原因,無法通過科舉考試的途徑進入仕途。那么,急于求仕的李白,怎么辦呢? 幸好,在唐代,文人入仕的方法,除了科舉,還有兩個重要的方式,那就是干謁以及社會公認的“終南捷徑”之法。 所謂干謁,其實就是一種特別風雅的社交公關行為。這也算是唐帝國賜給那些寒門子弟一個為數不多的機會。不管是來自何方的讀書人,只要他確信自己文章漂亮,那就可以大大方方將詩文呈送給能聯系上的達官顯貴們,如果這些上層人士看得入眼,經其推薦便有一夜成名的希望,或許還可直登天子堂。但,或許是鋒芒太露,李白的幾次干謁并不成功,用他自己的詩來說,就是“茫茫南與北,道直事難諧”。 干謁不順,那么,留在李白面前的選擇,或許只有“終南捷徑”之法了。所謂“終南捷徑”,其實就是通過隱居和廣泛的社會交際來培養自己的聲譽。據史料考證,李白先后與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吳筠等隱居嵩山、徂徠山等地,一來學道尋仙,另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借此尋求入仕之道。 素蓄道義,終因“道緣”而入仕 關于道緣,李白幼年在家中讀書時,就涉獵大量道家學說,可謂幼年結緣。后來遍游隱居,上下求索,最終在42歲時,才一朝獲得征召,進入大明宮內。 可諷刺的是,這次難得的機會,其實并不完全源自李白的才華,而是更多的緣于其在道學上的成就,以及元丹丘、司馬承禎、玉真公主等幾個道教道友貴人的相助。那么,李白到底是如何獲得這次機會的呢? 這還要從李白結交的道友講起。 25歲時,李白第一次出川壯游。在江陵遇到了年近8旬的名道司馬承禎,李白顧不上訪古覽勝,立即帶上自己的詩文去謁見這位道教大師。司馬承禎家世顯赫,是三國風云人物司馬懿之弟司馬馗的后裔,道教上清派的第十二代傳人。武則天、唐睿宗多次召見,玄宗也很看重他,先后兩次傳召他入京。 李白雖不為利祿所趨,但能攀上有極高威望的司馬承禎,無疑會大大提高他的聲譽以盡快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一見之后,司馬老先生很喜歡這位年輕人,說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并將他列為天下所結交的“仙宗十友”中的第十位。盡管司馬承禎向李白傳授道家學說的時間很短,但對青年李白堅定學道的心志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白似乎從此被高人框定了人設,人生軌跡一直在靠近“仙風道骨”的境界。 經過名道的點撥,不僅堅定了李白修道的決心,而且也為李白打開了一條不錯的終南捷徑。 在李白的道友中,對他入仕幫助最大的是一位叫元丹丘的道長,這位道長與李白結交甚密,被李白稱為從“弱齡”至暮年的異姓兄弟。值得注意的是,這位元丹丘道長不僅道法精妙,而且還是司馬承禎道長的徒孫。 公元734年,李白與元丹丘一起到司馬承禎最初修道的嵩山學道。在這里,李白不僅受到元丹丘的關照,還從元丹丘處學得了最高級的道家絕學。3年的學道生涯,讓李白對自己的修道水平頗為得意,用他自己的詩說:“茫茫大夢中,唯我獨先覺”。3年后,為了進一步精進,李白還向元丹丘的師傅胡紫陽問道。一番學習之后,李白在道學上的研究頗有提升,并被人傳揚。 公元741年,元丹丘奉旨入長安,向玄宗傳授道法。在這個時期,他向門內友人持盈法師介紹了李白的才華和對道學的研究。這位持盈法師,可了不得,她就是大名鼎鼎、身份尊貴的玉珍公主。這位公主法師向自己的兄長玄宗皇帝大力舉薦了李白。也就是這樣,玄宗才終于下詔,召見了那個寫詩不錯、還會修道的李白。從后面的詩句看,此次召見,玄宗可謂非常的重視,親自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 也就是這一次,李白走上了人生的頂峰。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直到多年后,我們從李白接詔時寫的詩中還能看出,那時的李白,是多么的躊躇滿志、洋洋得意。 理想之路屢遭坎坷,學道解憂終入道門 道教在唐代有著深厚強烈的社會心理需求。學者葛景春說, “世界上沒有一種宗教像道教這樣熱愛生命,熱愛自由,緊緊擁抱人生,這樣順人情欲,討人歡心”。 “你想做官嗎?好,我這里有終南捷徑,不費些許氣力,便可置身青云;你想長壽嗎?好,我這里有丹鼎修煉之術,少則延年益壽,多則長生不老……”似乎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找到寄托和通道。 李白和唐代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不僅沉浸在道家哲學的理性思辨,而且還時常陷入道教非理性的宗教狂熱中,特別是他遇到坎坷的時候。 回望李白的一生。每次滿懷信心去干謁求仕,失敗歸來后總會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游山玩水并高聲宣布自己要學道修仙。 比如20歲時,李白被后人津津樂道的養鵝故事,其實就是他第一次求仕受挫,求助于道教修煉以期獲得平衡的做法。據記載,李白與一位號東巖子的隱士隱居山中,最多時養了上千只鵝,一時傳為佳話,連當地的官員都去拜訪觀看。我們知道,通過養禽修身養性,這是道家的標配。在禽類之中,因為鵝引頸屈伸的動作類似導引吐納之術,有助于修行,又特別被道家看中。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對于學道,李白并不是簡單的興趣,而是真的寄希望于通過這些修行的方式磨練自己的意志。 多年后,年過而立的李白從長安謀事不順再次受挫后,他還是選擇修道。這時他與元丹丘一起隱居嵩山,開始人生最認真的一次修道學習。 直至人生頂峰跌落,李白剛到長安不久被賜金放還。這時的失意,他再一次尋求道教的幫助,一頭扎進道學的海洋。 就像后人猜測的,他學道之目的,很多時候,是為自己無處安放的理想,尋找一方歸處。 最終,李白選擇了入道。他在齊州(今山東濟南歷城)紫極宮,請道士高如貴授道箓,圓了多年向道學道的仙道夢,成為一名真正的道士。 追隨仙人入嶗山,賦詩盛贊傳天下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暉,白發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云車。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這首《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是李白到嶗山之后寫下的。詩中,李白不離道教,充滿想象,餐紫霞、安期公、金液、夫子仙人……,全篇充滿了對成仙的向往,也疏解了自己理想難托的失意。 安期公是傳說中的人物。傳說他是瑯玡郡的一位隱士,在海邊以賣藥為生,老而不死,后來得道成仙,稱為“千歲翁”。歷史上秦皇漢武都因他的傳說而對嶗山百般憧憬,派人前來尋覓。 詩篇一出,很快傳入唐玄宗的耳朵里。癡迷神仙長生的唐玄宗立刻派道士孫曇、王旻前往嶗山采藥,并將嶗山命名為'輔唐山'。至今,在嶗山棋盤石,還留有唐代孫曇采藥的摩崖石刻。可以說,嶗山因為李白的詩句,更加的名揚天下。 現在,如果你來到嶗山,當地人還是會非常驕傲的向你說起李白的詩句。不僅因為詩仙的名頭,更是因為他光芒萬丈長的詩句,真的極富生命力。“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保痪湓?,讓嶗山充滿仙意。 可以說,嶗山用“閑與仙人掃落花”的仙人之境,給了李白最向往的山海歸隱、修仙想象,李白用一首詩,給嶗山帶來了時至今日的最強代言。 感謝那個偉大的朝代,感謝那位氣勢磅礴的詩仙,感謝歷史留給我們無限的想象! 轉自:愛嶗山旅游服務號 看遍世間美景,把世界變成你的 |
|
來自: 昵稱25382711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