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老檔 歷史上的大孤山港 作者:遲立安 ![]() 遼寧丹東·東港市大孤山廟宇建筑群 “漁陽豪使地,擊鼓吹笙竽。云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越羅與楚練,照耀輿臺驅。”很多丹東人也許不知道,早在唐代,遼東的海運事業就已經很發達了。詩圣杜甫隨軍北上到達遼東,目睹遼東地域物產富饒、海運繁榮的景象,留下此首詩篇。 據史料記載,唐朝時,大孤山港在各通商口岸中已居于重要地位。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區位:瀕臨黃海,鄰距鴨綠江口,處大洋河入海口,所以大孤山的腹地資源極其豐富,帶動了港口的發展。 到了清代,自清軍入關后,東北人口大量減少,土地大面積荒蕪,物產資源得不到開發和利用,來遼東地區貿易販運的船只也日益減少,大孤山港一度蕭條下來。清王朝統一中國之后,視東北為“龍興之地”,禁止開發鴨綠江流域的土地和其它資源。大孤山港作為貿易港其輸出貨物源完全失去廣大東北腹地的支撐,更為衰落。 清康熙元年頒布了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連關內外海路通商也被斷絕,大孤山港幾近廢棄,除少時漁船停泊外,完全失去商港的作用,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不得不將其廢止。此外,朝廷的“海禁”政策,對大孤山港裝船外運的大豆也受到限額控制。盡管如此,來遼東貿易并停泊大孤山港的船只仍然絡繹不絕。清廷審時度勢,遂于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取消了對東北各通商口岸船只裝載大豆額的限制,準許商民自由販運。至此,大孤山港來往船只驟然增多,貨物吞吐量與日俱增,再度興盛起來。 據有關史料文獻記載,到19世紀中期時,大孤山港呈現空前繁榮,在東北各通商口岸中處于領先地位。 有記載稱:大孤山港舟車輻輳,商賈云集,為海口繁盛區。當時,港口泊靠大型船只不下百余號,輸出商品僅大豆一類每年“可至四十萬擔”,其商業繁榮“為東邊冠”。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一段時期的海上運輸被外國輪船壟斷,中國帆船運輸受到了排擠,于是眾多中國帆船紛紛云集大孤山港,并以此為根據地。一直到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大孤山港的繁榮景象仍然不在營口港之下,并超過了蓋州、錦州、復州所屬的各大港口。 大孤山港在達到一個時期的繁榮之后,隨著大型機動船舶運輸業的迅速興起,而逐漸衰落下去。1906年安東開埠通商,此時的大孤山港已是“沙洲甚多,礙大舟入港……惟小舟尚可通行”。其地位逐漸被新興的安東港、浪頭港和大東港所取代。 (原載《丹東廣播電視報》作者: 遲立安) 評論這張 |
|
來自: 安東老王 > 《丹東記憶(史志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