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沈家門用40年實現了蝶變 我們生活環境改變了, 物質水平提高了 出行更方便了 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四十年的歷程 “阿哥喲,舢舨搖來哎!” 最初的時候,魯家峙至沈家門還沒有渡輪,兩地居民靠泰來道頭的小舢舨接送。 1976年8月,建“沈渡1號”輪渡,取代小舢舨和木質機帆船。 1989年,投資45萬元,建“沈渡3號”鋼質渡輪……懸水小島魯家峙人離不開渡輪,因為對岸是繁華的沈家門;同樣,沈家門人也離不開這條航線——去島上曬魚鲞、剖烏賊、斬“綠剝皮”、工人上下班、學生讀書……輪渡是必經之路。 改革開放后,企業入駐,人口倍增,高樓大廈撥地而起,魯家峙島不斷“長大”,一條渡輪航線,已滿足不了居民的出行需求。尤其是,島民一旦生病或有急事,正巧夜間渡輪停航,或遇上特殊天氣,如臺風、風暴天,只得跺腳叫黃天,再大聲喊:“阿哥喲,舢舨搖來哎”也枉然。 改善小島交通勢在必行。2006年正式建成通車的魯家峙大橋,首次將魯家峙小島和沈家門城區連接在一起。 2014年1月,歷經5年多的建設,連接沈家門和魯家峙島的沈家門港海底隧道通行。 該隧道長394米,為人行雙向隧道,步行五六七分鐘就到出口,進出小島十分方便。這是舟山第一條海底隧道,是浙江省首條人行雙向隧道,也是國內首條真正意義上的海底沉管式隧道。 ![]() ![]() 今年,另一條魯家峙至東港公路工程海底隧道項目也正在施工,它是浙江省首條海底通車隧道。
是城市飛速發展的縮影! 來源:舟報集團新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