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說:除了吃飯,我們還需要別的東西來滋養我們,讓自己成長壯大,變得更加得完美。 而這樣東西,就是讀書。 白巖松說:不讀書,你拿什么和別人拼?財富還是智慧?經驗還是人脈?這些你都有嗎? 讀書,就是去遠方的路,看不到路,如何走得更遠。 股神巴菲特的最佳拍檔查理·芒格也酷愛讀書,他在他的著作《窮查理寶典》中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我們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也在努力地去多讀書,可是,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雖然讀了很多書,卻好像什么也沒記住? 我最近讀完的一本書,讓我找到了走出這一困境的方法。 這本書就是《深閱讀》。 《深閱讀》的作者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的教授。他的專業很特別,為教育學、身體論、交流論,雖然我也不知道身體論和交流論是什么,但是他有一本比較著名的作品你可能讀過,或者至少是聽說過,叫做《學會學習》。另外他還著有《提問力》《規劃力》等書。 那么,這本《深閱讀》又講了些什么呢? 個人認為,這本書最干貨也是對我啟發最大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習慣”和“十個技法”。 一、“五個習慣“五個習慣”指的是幫助你有效讀書的五個好習慣: 這五個習慣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構建有效讀書的框架。我們之所以讀完就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讀書的方法不對,那么,究竟應該怎樣讀呢? 1 .帶著“問題”讀,在讀的時候“自問自答”。 讓問題成為你閱讀的向導,帶領你去讀書、去思考、去進步。在讀書的時候,邊提問題邊閱讀,不僅能提升你的閱讀興趣,還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吸收書中的內容。 2.重新審視“朗讀”的好處。 我們在孩童時代剛開始學習閱讀的時候,先是從聽父母朗讀的睡前故事開始,再到讀小學每日朗讀課文,朗讀在我們的讀書經歷中可以說是第一步。但是在長大成人后,我們不再朗讀,一些速讀的書籍也告訴我們,要提高閱讀速度,就要改掉音讀(讀出聲或是在心里默讀)的習慣,朗讀對我們閱讀的效果逐漸被我們忽略了。 中央電視臺的一檔節目“朗讀者”可能讓我們很多人都重新認識了朗讀的魅力,朗讀可以激起更多的情感共鳴,可以帶給聽者更鮮明的想象。各類音頻讀書節目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也正是說明了朗讀的重要性正在越來越被大家重視。 所以,不妨再去品味一下朗讀的好處吧,給你的孩子讀讀繪本,聽聽專業人士的有聲作品,或者大聲誦讀一下你愛的詩詞,相信你一定會得到別樣的體驗。 3.用書架促進自己閱讀。 給自己買一個書架吧,把你的書分門別類擺放進去。書架就像一個記憶裝置,一旦你站在書架前面,目前掠過一本本書的書脊,你就會自動回憶起書中的內容、閱讀的體驗,甚至是買書時的情形,你甚至還會突然想到,這本書雖然買了很久了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讀完呀,這時候你可能就會不由自主地拿起那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 雖然現在電子書很風行,但是一些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或是對你有巨大影響的作品,一定要買紙質書。你自己做過筆記的紙質書,就像一位了解你過去的老朋友,每次重讀,可以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4.嘗試“一天讀一本書”。 這一條不是告訴你,讀書越快越好,而是在強調,要掌握讀書的節奏,要根據不同的書來改變閱讀的速度。也就是說,就像開車一樣,讀書也要會“換擋”。對于一些簡單易讀的內容,大可以“略讀”的方式用一晚上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讀完,我們讀書的目的在于獲取書中信息,只要得到了你所需的信息,不用確保每一個章節每一個字讀到,對于一些難懂又不需要的內容大可以放心“跳讀”。 還有一點要特別提醒,當你讀書的時候,關閉網絡,不要玩手機,不要玩手機,不要玩手機。做到以上幾點,你會發現,“一天一本”的閱讀速度,你也可以輕松達到。 5.用“輸出”檢驗閱讀效果。 我們之所以會有“讀完一本書,卻什么也沒記住”的體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只是讀書,讀完了就完了,沒有進行“輸出”。 那么什么是輸出呢?最簡單的輸出就是,你可以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讓沒讀過這本書的人也能了解到書的內容。如果沒有這樣的講述對象,你不可以寫書評、寫博客,與更多讀過這本書的人進行線上交流。還有一種很好的形式是“讀書會”,你可以嘗試參加或者舉辦這樣的“讀書會”,與其他共讀這本書的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討論,這將幫助你更深一步地加強對書的理解。 二、十個技法“十個技法”指的是十倍增強讀書力的技法,如果你能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意地使用這些技巧,你的讀書效果一定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 1 .培養你的“復眼”。 所謂復眼,其實就是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讀書的過程中,注意將書中的內容與自己的經驗聯結起來,嘗試用作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就可以使我們擁有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這與查理·芒格提倡的多元化的思維模型有異曲同工之處。芒格指出,很多人習慣用一種思維模型來處理生活中不同的問題(如經濟學思維),但是單一的思維模型并不能幫助你處理好所有事情。 而培養多元化的思維模型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閱讀。 2.在輸出時增加自己的想法。 叔本華說,光是不停讀書,過后卻不深入思考的話,絕大部分知識都會流失,不會在精神中扎根。 對我而言,寫書評是實踐這一條的一個最好方法。因為這個過程會迫使你重新梳理整本書的脈絡,總結出概要,同時還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和經歷,寫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我的經歷也確實證明了,那些我在閱讀之后寫了書評的書,往往印象更加深刻、吸收效果也更好。 在讀完一系列相關的書籍后,還可以寫書單,這個過程可以把不同的書聯系起來,形成更大的思維網絡,也是一個非常值得實踐的方法。 寫書評和書單還可以增加與其他讀書的交流,共同進步,何樂而不為呢? 3.“師事”閱讀。 這一技巧指的是,可以圍繞一位優秀人物閱讀。比如系統地閱讀該人物的作品,也包括與其相關的其他作品,從而系統地了解這位優秀人物,在閱讀世界中找到一位自己的“師父”。 在歷史長河中,有著非常多優秀、不凡的人物,僅僅是這些人,就已經足夠我們學習和跟隨了。喜歡哲學的,可以讀尼采,喜歡投資的,可以讀巴菲特,喜歡心理學的,可以讀卡耐基,喜歡推理的,可以讀阿加莎·克里斯蒂...... 無論你有什么樣的興趣愛好,你都能在書籍的海洋里找到自己的老師。書籍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 4.“吐槽”閱讀。 “吐槽”閱讀是與“師事”閱讀恰恰相反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技巧非常有趣,它讓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懷著一種唱反調的心態,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書中的觀點嚴加追問。 這樣的閱讀過程里,我們不僅記住了書中的內容,也記住了當時的情緒,因而印象會更加深刻。 5.“一生一遇”閱讀。 相信人與書的緣分,就像你相信人與人的緣分那樣。 如果剛好有人向你推薦了一本書,那就找來閱讀吧,就算是無聊的書,最多也只是浪費一點時間,但是你會有很大幾率遇到非常好、而你又不太可能主動發現的書。 6.“安定劑閱讀”和“興奮劑閱讀”。 “安定劑閱讀”指的是,把你已經知道的再重新確認一遍,如閱讀占卜書籍。 而“興奮劑閱讀”則正好相反,是指導閱讀那些讓你進入異常世界,體驗震驚、興奮等刺激情緒的書。 齋藤孝推薦了兩本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書,分別是《禁閉島》和《卡拉馬佐夫兄弟》。 7.“標簽閱讀”。 很多出版社出版的書籍都會分成系列, 比如我曾經以中國婦女出版社的“亦舒新經典”系統為指引,閱讀了亦舒的一系統小說,這套叢書共有23冊,包括 《禁足》《艷陽天》《愛情慢慢殺死你》《傷城記》《花常好月常圓人長久》 等。 這些分成系列的書,是出版社經過精挑細選,彼此有一定相關性的書,以出版社的這個書單來閱讀,可以幫助我們省去很多選書的時間。 8.“據點閱讀”。 所謂“據點閱讀”,就是指以某本書為圓點,去閱讀與之相關的書籍。 比如有些書太深奧難懂,我們就可以從入門書籍讀起。假如你讀不進《圣經》,你可以先讀賽珍珠的《圣經故事》。 關于這一點,我個人有一本書要推薦一下:木心的《文學回憶錄》。這本書讀起來確實比較有難度,因為它涵蓋的內容太廣,而且里面寫的又都是木心對各個不同時期文學的個人觀點,我個人認為,如果能把這本書作為自己閱讀文學書籍的導讀,會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9.長篇小說的“快速閱讀”法。 很多時候我們在閱讀長篇小說時,都會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在閱讀完前幾十頁后就讀不下去了,特別是當我們閱讀外國文學名著的時候,常常在閱讀其中的環境描寫部分的時候就神游天外了。 針對這種情況,齋滕孝推薦了一種方法:只讀人物對話部分。跳過一些不重要的細節描寫。當讀到需要“停車”的地方的時候,再停下來閱讀相關的其他內容。這種閱讀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較快地閱讀難以閱讀的長篇小說。 你可以嘗試用這種方法重讀一下你一直沒有讀完的那本《安娜·卡列尼娜》。 10.學會“跳讀”。 可能會有人說,“跳讀”不是一種嚴肅的閱讀方式,但問題是,很多三四百甚至更多頁的書,我們如果想一頁一頁地精讀,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是非常大的,但這些內容卻并不一定全是我們需要的。 我們閱讀的目的應該是“獲取需要的信息”,因此,有目的地進行跳讀,反而可以使我們的閱讀效率更高。 盡管各種娛樂節目、音樂和影視作品迎合著年輕人的喜好,大量地生產和制作“廉價、膚淺”的作品,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賺取年輕人的眼淚、笑聲,還有時間。但是也有一批年輕人,開始回歸閱讀。這本書可以幫助喜歡閱讀的年輕人,找到屬于自己的“有效”閱讀方法。 在《深閱讀》一書中,作者還講到我們應該怎樣讀“好書”不讀“壞書”,分析了讀書對人生的意義,如果你對這些內容也感興趣,不妨也“深閱讀”一下這本《深閱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