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陰陽五行是事物內、里的運行模式? 第四節:河圖是如何推演成洛書的? 中華文化有一個底層的內在邏輯結構體系,這個體系如同如一個軟件系統的源代碼。我們只有在源代碼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地厘清脈絡。目前市場上的絕大部分文化現象都是軟件應用層面的文化,可以說是諸子百家、千家、萬家、在微信的場里自由綻放。但,我們共同的使命不要忘記,那就是正本清源。 這個源頭要回到天地之間,才能找尋孕育萬物的密碼。 從新石器時代到三皇五帝,上古先賢如何認知天地,這就成了突破的關鍵。 我把它總分總地梳理成兩條思維主線的閉合:一條表線,一條里線。 宇宙時空,即上下左右,古往今來。這個上下左右即是天南地北的空間坐標,這個古往今來即是春夏秋冬的周期循環延續。古時的人們將空間坐標與時間周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就是個起點。 在這個起點里,我們在看平面型的圖示時腦海里一定要有個立體宇宙時空的運行體系,在現有科技揭示的宇宙時空中,融入古時的坐標和歷法,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我們的結構性的思維體系。 在這個結構性的思維體系當中,一條主線就是人們直觀認知的意象系統,那就是觀日測影發明了圭表理論,進而發明了日晷儀,形成了太極圖,推演出了先天、后天八卦,及八宮六十四卦。這些都是呈現出來的象。中華文化就是由象入手,取象比類衍化而來。 太極圖是所有歷法都可包涵的主圖,因為它描述的是太陽的實時運動狀態。是兩條主線的交合點。是一個立體循環的時空圖。萬物之機出入都在圖中。需要脫離圖紙切身體悟。 另一條主線是里線,事物變化的表象都有其本質力量的推動。這條里線就是從表線當中參悟總結出來的。兩者相通,表里如一。這條線講的就是陰陽、五行、太極圖、到河圖、洛書及九宮圖。這條線重在象數思維的建立。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前一節我們推演了數的來龍去脈,這里就不重復了。 兩條線的融合,重心點的理解是歷法,一定要反復推步。這里有無窮無盡的大學問。將宇宙觀、自然觀、生命觀全線貫通,揚雄說,通天地人都為大儒,其理在此。道、易、醫及諸子百家的源頭,都可在歷法參悟中得到融會貫通的詮釋,因為它就是文明的源頭。 從源頭出發,放飛心靈的翅膀,化育天地陰陽于一身,你定會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且義理深刻。 好,前一節解讀完了,陰陽五行及河圖之數的真義。今天,我們就來嘗試推演一下,從河圖如何轉化成洛書。 河出圖,洛出書都是象,河洛講的就是抬頭可見的銀河。河圖是宇宙靜態之象,洛書是宇宙動行之后的動態之象。人們常說一個本體一個應用。老子描述河圖將其比喻成風箱,兩片風葉就是陰陽,陰為2、4、6、8、10;陽為1、3、5、7、9 。河圖就是闡述了天地陰陽,太陽東升西落、南來北往的四季周期之象。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虛靜與實動之間全在心象。心象隨天地之象運轉,陰陽動、交午而成,洛書孕育而生。 古時描述生命的過程用了1-10的數字。所謂一,即太陽運行的軌跡,起始而成陰陽,數字十,喻意太陽東升西落及南來北往,日影交叉而成。從一到十就是歷法中一年的周期。生命長短不一,周期大小有異。河洛的內涵就在這個周期之內。 我們今天簡化一點來描述一下: 一:河圖是如何建立的? 根據現在出土的文獻來看,數字在三皇時期就已經很成熟了。當然不是現在的阿拉伯數字。 之前也經歷了慢長的結繩記事階段。 人們普遍地認為是伏羲在觀察天地取象陰陽之后,推演出了數字1-10用以表達陰陽完成了由象到數的變化過程。這一點,我們沒必要去計較是誰發明了數字,注重河圖的內理結構才是最重要的。伏羲也只是先古圣賢的一個名號而已。不考據,不懷疑! 以奇數為陽為天數,用白 點表示;偶數為陰為地數用黑點表示。 河圖的建立完成了四時變化(春夏秋冬)與陰陽四象變化(少陽、老陽、少陰、老陰)的對應關系。同時,結合前面講的坐標系,面北、面南觀天地運行之象。 八卦取象還只是模糊,到河圖就開始具象化了。 八卦歷法、河洛歷法是基于太極的兩個分支。當不能理解時,都可以放到太極的“熔爐”里,化了再看真相。 二:河圖之象是四時象數模型 河圖旋轉之象,映襯了陰陽變化之理;形成了四時象數模型。 天數一:冬,北,老陰、水,玄武 天數三:春,東,少陽,木,蒼龍 地數二:夏,南,老陽,火,朱雀 地數四:秋,西,少陰,金,白虎 雖然天地之數、四時、四象、天地方位星象、五行建立起了對應關系。 但四時象數模型 還只是一個靜態模型,而天地生成,萬物發展是動態的。河圖必須要運轉起來,這就有了上章講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三:天地相生 交五而成 日月運行,天地聚合陰陽之氣,以化成萬物。聚陽而成火,聚陰而成水,水火運行,五行之氣乃生。五行是陰陽相交變化的五種屬性,描述的也是太陽的運行狀態。在天有五季五運之象,在地有五行五氣之形,以五相交,推動陰陽二氣的循環。描述了陰陽二氣循環運行的生交成的過程。此時,我們看河圖外側,與內側形成負陰抱陽,負陽抱陰之態。 ① 生:一三二四(四象) ② 交:五(萬物化育而生) ③ 成:六八七九(四形) 天地聚合,陰陽相交,在六爻之中,用九(五行之奇陽極數)表示陽爻,用六(五行之偶陰極數)表示陰爻。六九為變化之端,本質是五行之氣在推動河圖的運行。 天數有五,地數有五,天地交五,五主運化。在天為日,在地為土,在人為心。心象要隨地象、天象順行, 到此,即可完成由四到五的跨越,即四象之靜態到五行之動態。 四:洛書是如何建立的? 河圖解釋了天地周而復始的運動規律。在天地運行的周期中,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這是天道之大象,執大象天下往。人們將周天360度劃分成四象二十八星宿,觀日月五星在星宿間的運行之象,以定時節授農時,在地腑察地理,觀日測影以映天象,但還需要更為精準的歷法推算。 天地相映,后來人們在太極圖上推演計算出了八個特征點,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科八個極點。這時,洛書的模型出來了。也使得八卦之象更具有了豐富的內涵。 伏羲八卦以天時變化建立了氣象預報一樣(八卦八節歷法,一節45天,八節360天,與周天相應,一年有夏至年與冬至年),由河圖推算洛書,這時由四時到方位的對應關系,需要建立起基于地理方位的八卦模型。在洛書推算形成之后,周文王終于把地理方位的八卦 模型建立了起來。 人們觀測太陽與月亮的周期變化,至此,對自然的認知逐步建立起了成熟的天文歷法。 【我想告訴你世界的真相,而你卻轉身離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