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五里穴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原名五里,《圣濟總錄》名臂五里,《針灸資生經》又作手五里。屬手陽明大腸經。手即上肢,五喻中數,里乃居也,手五里穴距天府五寸,正居大脈之中央,故名手五里。 【腧穴釋義】 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為手部。五里,穴內氣血物質所覆蓋的范圍。該穴名意指穴內物質覆蓋的較大范圍場,且比手三里穴覆蓋的范圍要大。本穴物質由下廉穴傳來,下廉穴是水濕云氣開始下降的過程,手五里穴則是水濕云氣降地之所,下廉穴所處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濁亦比手三里穴所覆蓋的范圍要大,故而得名。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與手五里同。 尺之五間、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間,穴內物質所處的范圍也。其名之意與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強調穴內雨降強度較手三里穴為小也,故名。 大禁穴。大,指穴內物質覆蓋的范圍場大也。禁,禁火熱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熱灸之。本穴位處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內物質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濕云氣,其覆蓋的范圍也大,雨降的強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陰不足,忌火熱灸之,故名大禁。 【取穴位置】 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肌。淺層有臂外側皮神經和壁厚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肌皮神經肌支和肱深動脈分布。 【功能主治】 功能:通經散瘀止痛。 主治:主要用于胸肺及局部疾患。咳嗽、咳血、心下脹滿、中風偏癱、肘臂疼痛攣急、寒熱瘧疾、身黃嗜臥、瘰疬、肘臂疼痛攣急等。 【穴位配伍】 手五里穴配曲池穴治肘臂攣急。 手五里穴配曲池穴、通里穴、中渚穴,治手臂紅腫疼痛。 手五里穴配臂臑穴,有豁痰行瘀的作用,治瘰疬。 手五里穴配太溪穴、大鐘穴、照海穴、二間穴,治嗜臥。 手五里穴配大鐘穴、照海穴、二間穴,有解困醒神的作用,主治嗜睡。 手五里穴配少海穴、曲池穴,治肘關節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局部酸脹,可傳至肩部或肘部;可灸,艾炷灸或溫灸3-5壯,艾條灸5-20分鐘。《針灸甲乙經》:“禁不可刺”。多主張灸左取右,右取左。因該處有撓側副動脈,應避開動脈直刺。 【臨床運用】 現在常用于治療咯血、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頸淋巴結核、恐懼癥、扁桃體炎、半身不遂、上肢疼痛、嗜睡等。 【文章由平涼市針灸協會提供、張琪醫師審核】 |
|
來自: 楓葉snk2dw83sx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