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一張廢紙引發的沖突今天學校里二年級的丁浩聰又“惹事”了。他因為不肯撿起掉在自己課桌下的一張廢紙而和老師相持不下,最后爆發脾氣,沖動著要跑回家。 其實,這已經不是丁浩聰第一次在學校中發生師生沖突了。教過他的老師幾乎都領教過這個孩子的執拗和自以為是。語文老師曾經因為糾正他的書寫,被這個孩子回答說:“我覺得這樣寫能看清啊。”體育老師組織大家練習跳馬,他也堅定地拒絕嘗試,理由是這樣做非常危險,如果受傷怎么辦?而這次班主任老師檢查衛生發現了他座位旁邊的一張廢紙,請他撿起來,他卻說:“這個紙不是我扔的啊!”無論老師怎么解釋或者要求,他就是堅定地堅持認為不是自己扔的紙不應該由自己撿起來。最后搞到竟要背起書包跑回家去。 老師們對丁浩聰的評價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很有主意,凡事都喜歡自己定,一旦自己有了想法別人很難和他溝通,也很難改變他的決定;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當別人不聽他的時候,會特別暴躁生氣;誰都不怕,也不認為自己需要遵守班級或學校的規則,用他自己的話說“如果規則錯了,我為什么要聽呢?”這看似合理的話語背后卻是他執拗地期望能夠用非常自我的方式來主導世界的不合理想法。 經過了解,發現高知高干的父母,從小就對孩子采用了非常“民主”的方式來教育他,凡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見。當他的意見不合理時,家人也從不會用規則來強迫他,而是期待等他再長大些自然就好了。這種包著“民主”外衣的順從式教育,就讓孩子陷入了“世界我最大”的心理坑。 對浩聰來說也同樣是痛苦的,他總是不理解為什么學校這些人老是和他對著干,導致他非常討厭學校,討厭同學。 過度民主給孩子挖下心理坑:“世上我最大” 可以看出,丁浩聰的父母和現在許多父母一樣,開始走出傳統教育的束縛,而期待用一種西化的民主式的教育來養育子女,尊重孩子的意愿,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這本身都是沒有問題的,然而,教育從來都不是單一規則可以完成的。事實上,現在許多家庭奉行一種極致化的,或者說是機械化的“民主教育”,反而給孩子埋下了過度自我中心的心理陷阱。 當孩子被賦予了極致的自主權,而又沒有對邊界、規范、底線接受到充分的教育,就會讓孩子的自我毫無邊界地膨脹擴展,他們會誤以為自己可以主導一切,會把“我想要……”“我認為……”“我覺得……”等同于規則和道理。 這樣,當他們走出家庭,走進校園時,就會與客觀世界的種種規則和要求不斷發生沖突,家人以外的人們會用嫻熟的社會規則來與其交往,并期待他做出符合社會規則的言行,否則,會難以接受這個“自我中心”的孩子。 家庭中如何實施“優質民主” 就如同權利與責任的共生一致性,民主教育同樣需要納入“責任教育”,才能稱得上完整、優質的“民主教育”。 “責任教育”的具體規則包括:一是,孩子能力具備的事兒要自己做,家長不干預、不代勞,比如衣食住行、學習作業,這些都要求孩子在一定年齡逐步做到獨立完成;二是,孩子制造的問題由孩子自己解決,家長不包攬、不指揮,比如:沒寫作業、打架鬧事兒、丟失物品、損壞財物等等,應讓孩子意識到責任歸屬自己,由孩子主動思考如何解決,親自執行進行彌補。 這樣才能讓孩子在享受自主決策權的同時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尊重孩子意愿的同時而不會抹掉現實規則的存在,讓孩子明白自由是在一定規則之內以及承擔責任之后的權利。 如何避免孩子過度“自我中心” 偽民主教育的另一個有害之處就是容易讓孩子超越父母,甚至主導父母和家庭,比如什么都要問一問孩子的意見,孩子不同意就啥事兒也做不了,這樣就使得孩子擁有了超過孩子本身,甚至超過父母長輩的巨大權利。正是這種超界的權利,促使孩子的自我過度膨脹,錯誤地產生了“世界我最大”的認知。 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不能超越父母的權力本身。具體指:一是,父母的事務應優先于孩子(緊急和危機事務除外),比如:當孩子假期想要出外旅行時,就必須尊重父母的時間安排;二是,父母的權益應優先于孩子,比如:孩子想要買昂貴的玩具時,就必須尊重父母對家庭經濟的規劃;三是,父母的地位應高于孩子,比如:孩子再憤怒也不應對父母做出攻擊、辱罵和不尊重的事情。 這看起來不像是“好父母”應該做的,卻恰恰是對孩子最有利的,父母從來都不必事事以孩子為先,讓孩子恰當地了解到自己需要尊重父母的生活,在父母安排妥當的條件下接受照顧,更容易讓孩子找到大小恰當的自我定位。這種邊界對孩子人格成長具有積極的保護意義。 成長中的孩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成長任務就是建立自我與世界的關系,找到自我在客觀世界中的心理定位。而這一切結果都源自于孩子在家庭環境中的“初體驗”。 作者:侯文君(愛動力心理服務中心主任),轉自需授權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現教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