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上大學還有補助拿 平均學費:0元 上學年份:1989 2年 據了解,該綠皮書認為公共教育投入偏低不僅直接導致了教育的福利、公益色彩持續(xù)弱化,使教育支出或人力資本投資成為個人或家庭負擔持續(xù)加重的重要原因,而且弱化了國家財政的公共性。 綠皮書以高等教育為例介紹,1989年至今,中國大學的學費增長了至少25倍。現在供養(yǎng)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zhèn)居民4.2年的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的純收入,以至于近年來出現農村高中生棄考大學的現象。繼200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下降40萬人后,2010年減少74萬人,全國只有4個省份的報名人數沒有降低。 網易曾經以“從零到萬,中國大學學費何時不再漲?”為主題,做過一次調查,征集各年齡階段的網友寫那些與學費有關的事情。 80年代大學生得到的待遇讓后來的大學生們羨慕不已。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他們上大學不光可以免學費,國家還包分配工作。網友“70后的男人”回憶,他是1989年進入河海大學讀書的,當時沒有學費,只有一些書雜費和被子的費用。每月生活費60元左右,國家補助17元/月。網友“huanggw2002”稱,1982年入學,不用交學費,國家補助22.5元生活費(包括33斤飯票和12.6元菜票,不發(fā)現金)寒暑假仍發(fā)生活費,家里每個月寄10元即可。 90年代上大學一年花費萬元 平均學費:2500元 上學年份:1999年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并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軌,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了30%,甚至50%。 在南京一家IT公司工作的彭女士告訴記者,她是1999年考上大學的,當時高校學費已經增加,但比起她的學弟學妹們,她仍然幸運很多。彭女士記得,那會自己一年學費在2500元,住宿費600元,每個月生活費400元到500元不等,每年8個月生活費在4000元;加上書本費及配置其他學習用品的費用,總共加起來一年花費在一萬元。 彭女士說,比起80年代的大學生,他們學費確實漲了很多。“可與低我們一屆的學弟學妹相比,還是比較幸運的。”彭女士說,等到了2000年新生入學,學費就漲到了4500元一年,“當時計算機專業(yè)比較火,算是收費比較高的專業(yè)。”彭女士說,突然增加的學費讓不少寒門學子向學校提出了緩繳學費的申請。彭女士說,那會父母種一年地收入也就800元,所以上大學時錢還是四處借的。“好在我畢業(yè)后,找到的工作還不錯,現在我跟老公每個月收入加起來大概有兩萬,還清了父母為我們上學借下的欠款。”彭女士說,回憶那會父母遞過來的一張張毛票,她現在還有落淚的沖動。 如今上大學平時花費比學費多 平均學費:5000元 上學年份:2006年 現在上大學,多數學生一年花費在2萬元左右。今年大四的寧佳告訴記者,她學的是新聞專業(yè),每年學費6000元,住宿費為1500元,每個月的生活費大概1000元,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費用,每年花費差不多在2萬元。 “其實現在很多大學生在學校的額外花費挺多的,對女生來說,除了跟學習有關的東西以外,總會要買點化妝品什么的,偶爾還要聚聚餐,唱唱KTV,同學生日會也要送點禮物。”寧佳說,有比較自覺的同學,會找點兼職做做,減輕父母的負擔。與女生比起來,男生需要花錢的地方就更多了。同樣讀大四的肖小偉告訴記者,他每個月的生活費大概在1500元,偶爾還需要向同學借錢。“很多男生在學校里都會找個女朋友,要請女朋友吃飯,逢年過節(jié)、女朋友生日時都要送份禮物,這筆開銷可不少。”肖小偉說,前段時間網絡上不是還有大學男生感慨,沒有萬把塊錢,大學千萬不要找女友,“你看看有的校園表白,大把紅玫瑰、蠟燭,可都是大手筆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