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沔”名稱由來及歷史:
橫沔古鎮所在地原為煎鹽處小五灶所在地,地形如盤,因此曾有“小五灶”、“吉氏盤”之名。 元代時,因該地多水,溪水常滿,而改稱為“沔溪”。明代始改名為橫沔港、橫沔鎮。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所建的跨橫沔港的一座石橋,名“沔溪第一橋”(俗呼地力橋)。傳說由于南北向的橫沔港直似旗桿,南端折向西北的搖紗港到小高峰流入沿船港,狀似三角旗,小高峰是一塊氽地,恰似旗珠,整個地形好象一面橫臥的三角旗。歇后語:旗桿跌倒——橫眠。文人墨士易“眠”為“沔”,橫沔之名由此而來。 橫沔集鎮四周河道縱橫,水上交通十分便利,為南來北往必經之地。橫沔約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形成市集,曾是川沙、南匯兩縣商品交流的重要集鎮之一。清光緒《南匯縣志》記載:“黃承權,鎮海人,久客沔溪,以酒為業。尚義,獨修天北街百余丈。”又載:“乾隆初,華氏增建市房,廛舍相對,街路盤曲。”可見橫沔成鎮約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之前。抗日戰爭前后,橫沔集鎮更為興旺,先有榨油、釀酒、碾米、棉布、百貨等業,繼有面粉、紡織、典當、錢莊、銀樓等業陸續興起,廠、店、鋪、攤,多達100余家。六灶、陳橋、及橫沔鎮的3艘“小火輪”每天經橫沔集鎮往返于上海市區,貨運頻繁。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起的3天廟會(俗稱趕節場)更是熱鬧非凡,人山人海,買賣兩旺。是時,稱橫沔集鎮為浦東18大鎮之一。 解放后,橫沔古鎮仍作為橫沔地區各事業的中心,1981年4月,橫沔黨政機關先后從橫沔古鎮遷至橫沔新鎮辦公,橫沔古鎮逐漸冷清。 橫沔地區行政區劃沿革: 1959年,析出周浦人民公社所轄的部分區域,建橫沔人民公社。1984年,改橫沔人民公社為橫沔鄉。1992年,析出周西鄉(今康橋鎮)所轄的康橋、和合、花墻、秀南、三角等5個村和橫沔鄉所轄的沿北、湯巷、人西、高西、沔青5個村,新建康橋工業區。1994年,撤銷橫沔鄉建制,所轄區域建立橫沔鎮。1994年,康橋鎮所轄的的梓潼、營房、秀龍、太平等5個村和橫沔鎮所轄的人南、沿南等2個村劃歸康橋工業區管轄。2000年,撤銷康橋鎮、橫沔鎮建制,所轄區域建立新的康橋鎮。 交通: 632路、張南專線、川航專線等到橫沔鎮站。 看點: 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橫沔古鎮。 沔青村:林石城故居(區級文保)。 花園街:華氏宅(區級文保)、鳳家廳(三普文物點)、翊園(市級文保)及古樹名木群、翊園橋(文保點)、寧遠橋(文保點)。 周邊看點: 一王廟道觀。 湯巷村:8組臘梅(100年)(圣母堂遺址)。 湯巷村:顧家樓天主堂(區級文保)。 怡園村:漁秧灘圣母領報堂(文保點)。 張江鎮新豐村:銀杏(500年)。 孫橋老街、陳橋老街。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