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葛芩連湯(桂枝湯證誤下,利不止脈促喘汗,熱利),先發表再攻里,麻黃湯(太陽傷寒,頭痛發熱身痛惡風無汗喘,麻黃杏仁,返魂湯),汗與心腎,陽升陰自回頭,隨身急救方(麻黃湯、麝香礬石散、針灸放血),太陽傷寒并陽明(喘而胸滿麻黃湯),小柴胡湯(少陽第一方)。”
01 — 條辨三八: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葛根黃芩黃連湯(葛芩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 此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簡稱葛芩連湯,應用很廣。 桂枝湯證(太陽中風):出汗、惡風、發熱、頭痛或不痛。本應該開桂枝湯,醫生誤開了攻里的藥,如承氣湯,違反了“先發表再攻里”的原則;又或者不是醫生攻下,是中風時吃壞肚子下利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表未解。用葛芩連湯。 由此,開承氣湯等攻下的藥物,要先問有沒有感冒、惡風,并摸脈確認(太陽病脈浮)。 熱利:肛門痛,大便腥臭。熱利的來源為醫生誤診攻下或吃壞肚子。葛芩連湯用于熱利。 黃芩與黃連等量:
黃連 黃芩 重用葛根5-6錢(根據體格) 比例為:葛根5錢、黃連3錢、黃芩3錢。 02 — 條辨三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兩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 此條辨癥狀為太陽傷寒,節氣病,非時疫,不傳染。惡寒的程度,可能夏天要蓋厚被子。 傷寒,不一定是冬天的寒,夏天冷氣、跳進冷水有用也會傷于寒。 重要癥狀:無汗。 汗與心、腎的關系
喘:毛孔、汗腺封閉,只剩兩個鼻孔呼吸,所以會喘。正常應該是全身毛孔與鼻孔一起呼吸。 全身骨節疼痛:寒束在體表,水沒有辦法循環流動,產生壓力,如鞭打一樣疼痛。 麻黃的劑量大于桂枝,3:2。 麻黃不只能發表,還能回陽,讓陽氣升發起來。經方遇陰虛不開補藥(滋陰),陽強,陽回來后,陰自回頭。
杏仁與石膏
杏仁 麻黃、杏仁、桂枝、炙甘草,搭配上的考慮:
麻黃湯又名返魂湯,可回陽救逆。病人無氣息,心臟不跳動,麻黃湯下去可回陽,其中麻黃開肺開毛孔,桂枝強心陽。單味麻黃不會發汗,只會精神好,晚上不睡覺,發陽。 常用急救方(隨身攜帶):
善用麻黃:所有咳嗽、氣喘,肺上的問題,救逆,通通會用麻黃。 9碗煮麻黃去2碗,再煮為2碗半,取八合(即三分之一,3*8=24),微汗,不啜粥。 桂枝湯啜粥是為了刺激腸胃蠕動助汗,麻黃湯不是要胃里的汗,而是要解肺中之寒,故不用啜粥。 麻黃湯并不簡單,是名藥方。 03 — 條辨四十: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太陽中風桂枝湯,太陽傷寒麻黃湯,太陽溫病葛根湯。 陽明癥,病進入腸胃。喘而胸滿,病在肺,肺里有寒,用麻黃湯。 原則:有表癥,應先解表,不可攻下。尤其傷寒證,全身痛,惡寒,不可攻下,否則會結胸。醫生誤下,或吃壞肚子,結胸有專門的處理方法。 傷寒證,咳、喘而胸滿,用麻黃湯。 04 — 條辨四一:太陽病,十日已去 ,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6、7天后病會改變。身體好,腸胃好的人(免疫力強),無藥自愈。 腸胃不好的人,要及時吃桂枝湯。 平時沒病也可以常常吃桂枝湯,調和陰陽的好方子。 小柴胡湯:少陽證的第一處方,癥狀是胸脅苦滿、往來寒熱、惡心。 若還有脈浮,是還有太陽證,用麻黃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