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從南到北全長1794公里的大運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道。 ···· 運河城市 因運河而生 “天津之所以有資格被稱為運河城市,不僅在于她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盛,更由于她在過去數(shù)百年間的歷史,本身就是對運河文化的極大豐富。”2014年出版的《天津運河故事》一書中這樣評價天津這座運河之城。序言中說: “城市文化不是天津運河文化的全部,歷史上的大運河縱貫了今天津城鄉(xiāng)的版圖,而并非只局限于天津城。北運河流經了武清區(qū)、北辰區(qū)、河北區(qū),在三岔河口和南運河交匯;南運河則流經靜海區(qū)、西青區(qū)、紅橋區(qū)至三岔河口,與北運河交匯。南、北運河匯入海河后經大沽口流入渤海。” ···· 運河文化 因運河而興 百年學堂活化石——寒風凜冽的清晨,上午兩節(jié)課后,紅橋區(qū)丁字沽小學的孩子們走到操場上,操練起八極拳。隨著老師的口令,孩子們弓腿、揮拳,整齊劃一地又一次完成了八極拳的招式。這是他們每天的必修課。 1903年,丁字沽小學由丁字沽娘娘廟創(chuàng)建的半日學堂肇始,是天津“廢廟興學”創(chuàng)辦新式教育的“活化石”。作為全國首個成系統(tǒng)開設文化遺產課堂的學校,至今,孩子們每周四都要參加包括臉譜、曲藝在內的各種文化社團活動,定期有天津本市和外地高校的專家學者給孩子們開設歷史、民俗等文化講座。不僅如此,天津市的各大博物館還成了孩子們的校外課堂。學校定期組織孩子們去參觀、參與實踐。 “學校的養(yǎng)正學堂里,‘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這是學校的教學理念。讓孩子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強健身體,塑造美德。”丁字沽小學校長龐杰告訴記者,科研興校、文化立校,特色辦學是丁字沽小學的一貫宗旨。這座小而美的學校,處處透著古樸,散發(fā)著人文氣息。彰顯著紅橋區(qū)因運河而生,依運河而興,上承北運河,下啟南運河,為津門獨有的氣質。 十公里的輝煌——古老的運河從美麗的西子湖畔起步,她一路輕歌曼舞,廣袖緩舒,行程一千八百公里,在京杭之間舞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靜海區(qū)陳官屯鎮(zhèn)雖然在空間上只擁有大運河的十公里,但在時間上卻擁有她的全部,這里不僅記錄了大運河千年的舞姿,也珍藏了她一個個美妙的瞬間。 運河有歷史,陳官屯有故事。這里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地靈人杰。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西釣臺漢代古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在漫長的歲月更替中,勤勞智慧的陳官屯人憑借身處運河地利優(yōu)勢,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鄉(xiāng)土文化和璀璨的文明史跡。 在天津市第一家運河文化博物館——陳官屯運河文化博物館里,大型浮雕用寫實的手法描繪了當年陳官屯段大運河開鑿時的情形,及陳官屯運河兩岸的民居生產生活和歷代先賢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明古跡。 圖源:靜海旅游 陳官屯本是退海之地,夏朝以前,這里還是汪洋大海,形成陸地,至今不過4000多年。多虧大運河把黃土高原泥土搬運過來,經運河水的長期灌溉,水中的泥沙逐年沉積,厚厚地覆蓋在鹽堿灘上。經農民的耕種,把各種土質均勻地混合起來,使陳官屯形成了沙泥、膠泥混雜共存的獨特的土壤品質。土壤中多種營養(yǎng)元素互補,為不同種類的植物生存生長提供了條件。 遍覽《津門上河圖》——通過對34公里運河的科學規(guī)劃、片區(qū)運營,大運河西青段大型文旅項目——運河創(chuàng)想中心形成了集“濱河旅游、休閑娛樂、文化創(chuàng)意主題商業(yè)”為一體的多元化文化產業(yè)集群,重新喚醒大運河在當下的文化內涵。 走進運河創(chuàng)想中心,里面展示了途經運河沿線的西青區(qū)中北鎮(zhèn)、辛口鎮(zhèn)、楊柳青鎮(zhèn)、西營門街四個街鎮(zhèn)的歷史內涵和文化特色,向廣大民眾展示了大運河西青段歷史文化價值及未來規(guī)劃發(fā)展的窗口。 圖源:天津華僑城創(chuàng)意文化園 展廳內一幅全長19米的《津門上河圖》,更是展現(xiàn)了京杭大運河天津段中西起楊柳青、東至三岔河口及運河入海口范圍內大量的歷史文化建筑和人文風情景觀。 圖源:天津華僑城創(chuàng)意文化園 怡情問津園——漫步問津園,一座蘇州園林映入眼簾。她,為津門名園,又緊鄰大運河,居于南北交通要道,是南北文化交融雜陳之地。 這里,有從康雍乾時期天津鹽商園林的風格走向、遂閑堂來往賓客的構成以及其留下的詩作記載上表達的風韻,依托北運河文化,把自然生態(tài)、人文生態(tài)有機結合起來使其產生碰撞和交融。 問津園“以城為景、景城合一”“處處有典故、步步皆文化”。依托運河文化,將挖掘河北區(qū)歷史文化作為整體項目規(guī)劃的靈魂及線索,將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融入生態(tài)景觀建設之中。 北運河北辰段由雙街鎮(zhèn)小街村入境,南至勤儉橋出境,全長20.5公里,流經雙街、北倉、天穆三鎮(zhèn)。北運河北辰段沿岸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為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旅游資源,早日實現(xiàn)京津冀北運河段旅游通航,武清區(qū)已投資15億元對北運河開展筑坡、景觀綠化、節(jié)點建設等工作,積極打造63公里旅游帶,已經初步形成了南部休閑運動、中部夜景觀光、北部休閑度假的北運河旅游產品體系。通過河道清淤、拓寬,對堤坡進行綠化、生態(tài)補水,部分河段已實現(xiàn)旅游通航,成為京津冀市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 數(shù)百年來,南、北運河在沿岸的廣大區(qū)域內造就了河西務、楊村、北倉、楊柳青、獨流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歷史名鎮(zhèn),培育了兩岸商貿、民風、建筑、飲食、風俗、藝術等諸多方面文化的發(fā)達,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如今,天津這座運河之城,正以新的姿態(tài),續(xù)寫運河魅力華章。 編|龐荔馨 審核|劉艷 資料來源|北方網(wǎng)(記者 吳宏) |
|
來自: 汐鈺文藝范 > 《旅行北京、天津、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