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6日是《廣島原爆紀念日》。
世界知名時尚設計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如上圖)曾投書美國「紐約時報」表示,
他是廣島原爆幸存者(當時7歲),希望美國總統奧巴馬能到廣島參加紀念儀式,
世人才驚知他有這樣的童年往事。
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
已歷經多次美軍轟炸的廣島市民絕對想不到,這次僅來了三架B-29轟炸機,
帶來的卻是「絕對毀滅性武器」:世界第一顆原子彈。
【杜魯門的決定】
美日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日軍都是頑抗到底。
硫磺島和沖繩島戰役更表明,日軍一定會為了捍衛日本的本土而誓死頑抗,
美軍如果登陸日本的本土,估計傷亡將達50萬人以上。
1945年初,納粹德國即將敗亡,但是日本并無投降之意,
杜魯門總統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以期盡速結束戰爭。
【目標委員會】
由于使用原子彈茲事體大,
美國政府選派科學家、軍方將領組成『目標委員會』,
以決定原子彈的轟炸目標。
【第一輪名單】
1945年4月27日,『目標委員會』提出第一輪名單:
東京灣、川崎、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京都、廣島、吳、
八幡、小倉、下關、山口、熊本、福岡、長崎、佐世保等17個「候選都市」。
【第二輪名單】
1945年5月7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5月10日,『目標委員會』提出第二輪名單:
京都、廣島、橫濱、小倉。
京都,人口多,且位于盆地容易驗證原爆的威力半徑,
原本被列入首選,但最后以「保存文化古都」為由,決定刪除之。
【名單確定】
1945年7月16日,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沙漠試爆成功,
正式成為實戰武器。最終目標確定為:
第一次原子彈突襲,以廣島為目標,小倉、長崎為預備。
第二次原子彈突襲,以小倉為目標,長崎為預備。
(結果8月9日小倉天候不佳,第二顆原子彈投在長崎)
【為何廣島是首選?】
1944年后,美軍逐漸逼近日本本土,日軍開始積極準備「本土決戰」。
1945年4月7日,日軍將陸軍部隊以鈴鹿山脈為界,
以東劃為「第一總軍」(司令部:東京)、
以西劃為「第二總軍」(司令部:廣島)。
美軍計劃:
1945年11月,在日本九州島展開登陸作戰,代號『奧林匹克(Olympic)』。
這其實是「佯攻」,做個假動作欺敵,目標只攻下九州島南半部(如下圖),
誘使日軍向西調動。
1946年3月,在本州島東京地區的登陸作戰,代號『王冠(Coronet)』,
才是真正的主攻勢。
「第二總軍」的司令部位于廣島,
美軍登陸在即,先將日軍的司令部轟掉,形同「斬首」,
對于九州島的登陸作戰將大大有利。
所以,廣島成為原子彈首選目標。
東京地區才是真正的目標。
不過,這兩個作戰計劃還沒實施,日本就投降了)
【美軍戰俘】
廣島列為原子彈首選目標,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沒有「美軍戰俘營」。
至少不會炸死自己人。
不過,事后調查,仍有11名美軍戰俘被原子彈炸死。
【幸運的大壞蛋】
1945年8月6日,廣島市區人口25萬5000人,
原子彈當場炸死7至8萬人,威力驚人。
「第二總軍」司令官畑俊六(如上圖)當時在廣島車站附近,居然毫發無傷。
惡名昭彰的畑俊六,此前曾任「支那派遣軍」司令官,在中國的惡行罄竹難書;
他不但躲過原子彈轟炸,戰后被列為甲級戰犯,卻僅判處無期徒刑,
而且關了10年就假釋,活到83歲……
現稱為『原爆圓頂館』,原子彈在其東南約160米、高度約580米處爆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