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火山墻,即為阻隔火勢蔓延,因其應為“封”而非“風”。 山墻即房子短軸線上的外墻,即外橫墻。山墻造型隨屋頂形式不同而不同,常見的山墻還有封火山墻, 其特點是兩側山墻高出屋面,隨屋頂的斜坡面而呈階梯形。 坊間有傳聞,山墻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物質觀,是人們對世界的一個樸素的認識。 但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很難把握五行學說理論的精髓,在實際運用中或多或少地夾雜著封建迷信的色彩。五行學說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洪范》:“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土。”宋人褚泳在《祛疑說》中就出:“向為先子ト地,遍叩日者,就參地理之學,雖各守其師說,深淺固朱易知。但二十四位之五行,亦有兩說,莫之適從自古所用大五行,雖郭璞《元經》亦守其說,謂之山家五行。然先輩皆謂莫曉其立法之因,既無可考之理,古今豈肯通用而不疑者哉?”目前,只要翻開我國關于南方民居建筑的專著或者論文,總能看到關于五行山墻的論述,好像五山墻的提法以及理論已經成為了一個定律,成為辨別一幢建筑風水好壞的標準,這種現象實在令人費解。 五行山墻的稱謂主要集中于我國南方三省即臺灣、廣東以及福建閩南地區。一些專家、學者結合五行學說,把民居山墻按照不同的形式命名為金、本、水、火、土五種形式,即木式山墻、水式山墻、金式山墻等。他們的理論來源主要是根據堪輿學的山形之說:“金形圓而足闊”,要是根據堪與學的山形之說:“金形圓而足闊”“木形圓而身直”,“水形平而生浪”,“火形尖而足闊”,“土形平而體秀”。殊不知,這是通過五行對不同山脈形狀的命名與定性。 對金而言,木被“克出”,屬吉,正身使用木形與金形山墻.諸如此類,總之,是一種相生相克的五行關系。火式山墻一般用在宗祠家廟,取家族興旺之意,而一般的民居中不采用,這主要與“厭火”有關,從而形成了套貌似嚴密的五行山墻的“理論體系”。可在福建很多地區,民居卻大量地采用“火”式山墻,民間也并沒有什么不吉利之說,雖然這種式樣的風火墻更多的被稱之為“觀音兜”,但筆者認為它更像“火焰”式(見圖3)。更有甚者,說風水先生根據主人的五行,缺什么就做什么式樣的風火山墻,如主人五行缺木就會選擇做木式山墻,缺火就做火式山墻等。在考察過程中發現往往一個村落大都采用同一種式樣的山墻。所以,五行之說與民居山墻之間的關聯有待深究,但是防火的考量是至關重要的功能因素。 以上就是中國各地區民居山墻的案例,也反應出人們在生活的環境中,希望達到天人合一,天時地利人和的自然愿望,也是豐富地域特色,融合建筑元素,產生特定建筑風格的原因。在此風水與建筑在一次交匯融合。 我將繼續帶來特色民居的建筑解析,歡迎大家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