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下列問題,馬上想到手臂內側的心包經: 心胸不舒:心痛,胸悶,心慌,心煩 神志問題:癲狂,抑郁 循行部位:手臂麻木、抽筋,掌心發熱,胃痛 其他問題:失眠 遇到上述問題,首先可以通過探查心包經的三個易堵穴位,在痛感強烈的穴位堅持按揉、敲擊。堅持一周后痛感減輕,癥狀也往往能改善。 除了日常疏通三個易堵穴位,我們還可以去找心包經的五腧穴,做更有針對性的調理。 心包經五腧穴歌訣云:「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 歌訣里「心包絡」的「絡」字不是隨便寫的,《黃帝內經》對于心包的全稱就是「心包絡」,后來簡稱心包。 《廣雅》上面的解釋「絡」字說:「絡,纏也。」心包是包裹、纏繞心的東西,因此得名心包絡。 心包絡總是盡職盡責地保護著心。當有病邪想要攻擊心神的時候,刀槍棍棒都打到了包裹在外的心包身上,稱為「代心受邪」。 對此,《黃帝內經》有一段生動的描述: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 因此,心與心包絡兩個臟腑,在辨證上沒有明顯的界限:心的問題,既可以找心包經,也可以找心經。 當然,如果是心包經循行路線上的問題,如肘內中線上皮膚癢,還是首選心包經。 ? 井穴-中沖(木) ▎定位:中指末端最高點 「中」指居中的地方,即中指;「沖」為沖要,意指中沖穴在中指的關鍵位置。 中沖穴最常用來刺血,以調理昏迷、中風、中暑、高燒不退、小兒夜啼、舌強不語等各種與心系統相關的急癥。 刺血時有個小技巧:出血后要用酒精球去擦。酒精能讓血滴出得更多、更快,不用費很大力去擠。出血的量酌情而定,一般在3~10滴的范圍內。 指尖的位置扎上去非常痛,如果擠了兩滴沒血了還要再補扎一次,造成多倍疼痛,所以最好拿上酒精球再扎。 中沖穴是木穴,而心包屬火。當心包虛的時候,采用「虛則補其母」的原則,艾灸中沖穴以木生火。 怎么判斷心包是虛還是實?至少有兩個方法可以用: 1、前臂內側中線下陷 前臂內側中線即是心包經途徑的道路,如果這條路往下凹陷(從側一點的方向上看),說明心包有虛癥,該修路了。 這個方法在其他一些經絡上同樣很適用,這就是《黃帝內經》上講的「陷下則灸之」:經絡路線往下凹陷,要用艾灸的方法補虛。 2、心有寒證 心有寒證,多為心陽虛,如手腳冰涼,怕冷,面色?(huàng)白,神疲乏力等。 心包有虛,艾炷建議灸7壯,艾條懸灸15~20分鐘。灸完中沖,再灸一下心包經的本經本穴勞宮穴,木火同補。 ? 滎穴-勞宮(火) ▎定位: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 手主勞作,穴在中宮,所以取名「勞宮」。 將人的手掌看作從頭到腹的頭身部分,那么勞宮穴的位置恰好對應心臟,所以,勞宮穴與心息息相通。 另外,我們的手掌心只有勞宮這一個穴位,沒有其他穴。勞宮一穴獨大,掌管了整個手掌心。所以,掌心和心臟看似離得很遠,其實像鄰居一樣,也是息息相通。 想要知道心臟的狀態,摸一摸手掌心就可以了。心有熱,掌心就出汗;心有寒,掌心也跟著沒溫度。 掌心偏涼的時候,我們艾灸或按揉木穴中沖,以木生火;掌心熱的時候,我們按揉、刮痧或艾灸大陵穴,以土瀉火。 艾灸的量,同樣是艾炷灸7壯,艾條懸灸15~20分鐘。 ? 輸穴-大陵(土) ▎定位:腕橫紋內側,兩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掌心下方有一小塊凸起的骨頭,狀如丘陵,所以把它下邊的穴稱為「大陵」。 大陵屬土,是心包經的子穴,所以具有瀉心火、去心實的作用。 很多神志問題,在生理層面的投射就是心有實邪,找大陵往往有效。因此,大陵穴被作為孫真人十三鬼穴之一,神志問題,首先考慮到大陵。 (十三鬼穴是孫思邈傳下的治療癲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個經驗效穴,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百度一下。) 古代有個著名的發瘋事件叫「范進中舉」,說范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舉,高興到發了瘋,滿街亂跑。 當時大家的治療方案是以恐克喜,即以水克火: 「范老爺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歡喜狠了,痰涌上來,迷了心竅。如今只消他怕的這個人來打他一個嘴巴,說:‘這報錄的話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這一嚇,把痰吐了出來,就明白了。」 這無疑是個高明的情緒療法。 胡屠戶如此施法,果然把范進的瘋病治好了。 但學了心包經五腧穴后,我們得到了經絡上的治療方法:需兩個人拉住發瘋的范進,重按他兩臂的大陵、曲澤,一般3分鐘左右就有效果。 大陵是子穴,子能瀉母實、令母虛;曲澤是水穴,可以克制過旺的火邪,與原著中用的恐嚇法是同一個道理。 總結大陵穴的要點就是:大陵屬土,是瀉心火、去心實的要穴。 ? 經穴-間使(金) ▎定位: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間」,指該穴在兩筋之間;「使」,意為使役。心包本是「臣使之官」,替心君辦事,而間使穴作為金穴,又被火所制役,所以是臣使的臣使。 路新宇老師在課程中講:有朋友完全不懂經絡穴位,沒關系,只需要教他一個方法:探查、按揉前臂內側的兩筋之間這條路。 如果有痛點、結節,就說明心臟有隱患,通過按揉和疏通,就能把隱患消除于無形。如果已經有心臟疾病,更要學會這個簡單、有效方法。 另外,大陵(土)、內關、間使、郄門四穴,已經向手臂的中部接近,具備中氣,所以胃痛、惡心、嘔吐的問題,找這幾個穴位同樣有很好的效果。 間使穴與內關穴緊鄰,常常同用,心煩、心慌、胸悶、暈車時,按揉內關、間使,同樣是3分鐘見效。抑郁寡歡,心氣不足,中沖、勞宮、內關、間使都可以幫忙。 ? 合穴-曲澤(水) ▎定位: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用力握拳,肘部凸起大筋的內側,就是曲澤穴。大筋外側,是較容易混淆的肺經尺澤穴。 「曲」指肘部彎曲之處,「澤」指滋潤、滋養,如詞語「澤被蒼生」。 肺經的尺澤穴同樣是水穴,也有滋潤的意思。 曲澤穴作為水穴,可以用來滋潤心火。上文講過,心喜過旺致瘋時可以用尺澤,同理,有上火、失眠的問題,在曲澤附近按揉、刮痧,效果也很好。 曲澤穴刮痧時,最好是順著心包經循行的方向從肘部往手掌方向刮,且一般會連同肺經的尺澤穴一起刮。刮出痧來,寒濕與火熱之毒就清理掉了。 為什去火還要祛寒濕呢? 因為上火、失眠這些心火的問題,往往都有寒濕在背后搗鬼,可謂是「陰盛則陽病」。把寒濕祛掉,心肺上火以及失眠問題也跟著沒了。 明代醫家李梃(tǐng)詠心包經五腧穴云: 《腧穴即景詩·秋雁》 明·李梴 中沖孤雁沖云霄,幾度勞宮破寂寥。 轉過大陵來間使,深淵曲澤莫招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