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1642一約1707),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變后出家為僧,半世云游,以賣畫為業(yè)。 ▲石濤(款) 深山秋水圖 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fēng)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 ▲石濤 古木垂蔭 石濤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名言有“一畫論” “搜盡奇峰打草稿” “筆墨當(dāng)隨時代”等。 ▲石濤 溪岸幽居 石濤號稱出生于帝王胄裔,明亡之時他不過是三歲小孩,他的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種政治姿態(tài),這與漸江的"受性偏孤"是不同的。石濤的性格中充滿了"動"的因素,因而他身處佛門卻心向紅塵。 康熙南巡時,石濤曾兩次接駕,并山呼萬歲,并且主動進京交結(jié)達官顯貴,企圖出人頭地,但權(quán)貴們僅把他當(dāng)作一名會畫畫的和尚而已,并未與之計較,故而功敗垂成。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許與不甘岑寂之間矛盾地渡過了一生。好在他聰明絕頂,巧妙地把這種矛盾發(fā)泄到他的畫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縱橫排闥、閃轉(zhuǎn)騰挪,充滿了動感與張力,這也正是他異于常人的高明之處,也是他作品呈現(xiàn)瑰奇特點的原因所在。 ▲石濤 溪橋野色 康熙19年庚申(1680年)石濤移居南京,他的繪畫藝術(shù)漸臻成熟,生活、思想也開始發(fā)生變化。這時期,石濤在文人薈萃的南京地區(qū)如魚得水,與當(dāng)?shù)卦S多詩人畫士結(jié)識,其中著名的有屈大均,孔尚任、龔賢、戴本孝、查士標、程邃、黃云等,還認識了卓子任、鄭瑚山、博問亭等官吏名流,他們對石濤藝術(shù)境界的升華大有作用。特別是當(dāng)時活動在金陵地區(qū)的石溪、龔賢、戴本孝、程邃等都是聲名卓著的畫家,對來自宣城的石濤很有刺激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批社會名流里有不少是收藏古畫的鑒賞家,他們保存有前代不少名人的墨寶,使石濤有機會觀摩前人的作品,進一步了解董源、倪瓚、沈周以及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從中吸收豐富的繪畫技藝,而他所處鐘陵、太湖的自然景色,也促使他體會到這些名家的筆墨成就。 ▲石濤 南山為壽 ▲石濤 松風(fēng)澗水圖 ▲石濤 松山茅屋 ▲石濤 松溪茅舍 ▲石濤 松蔭研讀圖 ▲石濤(款) 松鶴隱居圖 ▲石濤 西樵蒼翠圖 1694年作 ▲石濤 霜林扶杖圖 ▲石濤 山水 ▲石濤 山水 ▲石濤 山水 ▲石濤 寒泉云深圖 ▲石濤 蓮花峰圖 ▲石濤 仿倪瓚秋山幽居圖 ▲石濤 寒山石徑圖 ▲石濤 看松露滴身 1702年作 ▲石濤 江上望南岳 ▲石濤 垂釣圖 立軸 ▲石濤 山水 ▲石濤 山水 ▲石濤 山水 ▲石濤 山水 ▲石濤 洞庭放棹 1697年作 ▲《楷隸行三體雜錄卷》紙本 93×24cm 臺灣藏 ▲石濤《記雨歌帖》 紙本 50 ×30cm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上海博物館藏 ▲石濤《贈高鳳翰七言詩札》 紙本 44×27.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石濤《李白詩三首》紙本行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石濤《行草致退翁尺牘》 紙本 臺北何創(chuàng)時書法藝術(shù)基金會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