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一位植物景觀設計師暢聊了三個小時,主題就是站他們是如何考慮苗木的選擇應用的,目的是為我們苗木人總結的一些思路參考,如下↓↓ (讀完全文大概用時5分鐘)
一個園林項目的用苗,設計師決定著用什么樣的苗,采購決定著用誰的苗,一個制定用苗要求,一個在符合要求的苗木中選擇。 想讓你的苗被市場青睞,第一要滿足的就是,你的苗要符合設計師的用苗需求。
那么,我們首先要知道設計師是如何為項目做苗木選擇的。
設計師的植物應用邏輯
植物景觀設計師在面對一個項目時,首先會了解這是個什么樣的項目(城市街道、公園、河道、住宅、庭院等),然后,根據項目定位和目標用戶設計出植物配置效果,再根據這個項目位置,確定該項目適合選用的植物范圍,再結合苗木供應市場情況,為想要完成的景觀效果選用植物,進行配置。 可以歸結為三步走↓↓ 1.了解項目定位和要求 2.設計植物景觀效果 3.以項目適生植物范疇,結合苗木供應市場情況,為景觀效果選擇合適的植物品種和要求
苗木生產如何借用設計師思維?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在設計師的眼里,苗木是植物,是一種打造景觀用的素材,在苗木人的眼里,苗木就是自己生產的產品。
以這種雙方視角為基礎來看,生產符合設計師要求的苗木并不難,其實就是換位思考,思考苗木設計師是怎么看待苗木的?有什么植物(苗木)應用的潛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從4個問題去切入說明一下↓↓ 1.以設計師的視角給苗木貼標簽 ◆設計師在進行空間設計時,會考慮遠景、近景的布置,遠處用什么樹種,近處用什么樹種,什么樹做主景樹,什么樹做配景樹等,這時就可以把植物分為大喬木、小喬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等;
◆在景觀效果的打造上,設計師會對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觀效果進行預期設計,這時候的植物又有春花、夏花、秋花、紅葉、黃葉、常綠、落葉、紅果等特征之分,且同一樹種在不同地區的表現也有差異;
◆在植物多樣性上,有食源型植物、蜜源型植物、保健型植物等的分類; ◆在植物功能上,又有在惡劣條件下抗污能力強的樹種、降噪納塵效果好的樹種等;
◆設計師在設計時除了保證施工后的效果符合預期,還要考慮到植物景觀五年后、十年后的效果,因此對樹種的選擇,多是速生、慢生搭配使用。 結合上述幾點,你就可以站在設計師的角度,從四個方面(外觀上、價值功能上、適用地域、生長特點)給自己的苗木品種貼上標簽,其實就是從設計師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苗木價值。
2.怎樣看待自己的品種?
◆對設計師來說,常規的綠化項目在用苗時沒有太多新舊品種的選擇權衡,關鍵在于這個品種能不能達到我想要的景觀效果。 ◆對特殊的項目,比如兼具科普功能的專類園、主題型植物園(比如以水體凈化功能為主題的植物展示園)等,會涉及相關新品種的設計應用。 ◆一些精品項目想要應用具有某個優良性狀的新品種時,設計師首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這個新品種的適應性能否達到預期,即能否成活良好。 以上面三點為基礎,結合當下常規綠化項目數量多、用苗量大,特殊項目、精品項目的造價高、要求高等行業現狀,可以確定兩點思路: ◆如果你種的是老品種,只要品種的價值功能穩定,就不用太擔心,做好精品培育就行。
◆如果你培育的是新品種,那一定要多區域試種,不管是項目工程試用還是異地苗木基地合作,或其它你能想到的方式,進行新品種試種實踐,目的在于讓設計方有實踐效果可參考,才會加大應用新品種的可能性,尤其是具有外觀優勢的新品種。
3.“歪瓜裂棗”型的樹,不一定是廢樹
◆在設計師的眼里,看一棵苗好不好,第一是健康與否,其次是它的樹形樹姿。換句話說,只要這棵苗是健康的,即便不是那么地干直帽圓,設計師也能想象出N個適合它的成景場合,隨便舉幾個例子↓↓ 因此,我們苗木人看待自己的苗木,要學會用設計師的眼光去看,而不是一刀切的“干直帽圓”準則劃分。對那些不是很“標準”,但有藝術感的苗木,不要隨便砍扔掉,留給懂它價值的人,尤其是喬木型樹種。
如果有興趣,還可以刻意地、小規模培育偏冠或偏干型喬木品種,做好宣傳推廣,專供河道、林蔭道、樹池孤植等特殊場景下的樹種應用。
4.苗圃里的苗,要寬距定植
對于業內一直在強調寬距定植說法,設計師也很認可。園林景觀對苗木應用是有偏好的,自然是更偏好冠型豐滿的苗木,因為瘦高型的苗木在植物配置中很難出效果,且樹勢不好,后期成活效果也不如預期。
而要想培育出樹勢良好、冠型豐滿的苗木,就必須寬距離定植,才會讓苗木有更優質的生長環境,成就更優質的苗木品質。 最后,感謝植物景觀設計師李嬋娟的專業支持! |
|
來自: 深海之星ccpsl0 > 《苗圃及花園中心及專類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