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禪師在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剛好看到不遠處有一個青年在池塘里踏水車,無相禪師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種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我一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靜心參禪打坐,不再拋頭露面。” 無相禪師含笑問道:“哦,那你什么時候能看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屬我最了解水車,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個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的人,沒有了責任的牽絆,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就可以看破紅塵出家了。” 無相禪師道:“你最了解水車,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離開水面會怎么樣呢?” 青年說道:“水車工作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如果把水車全部浸在水里,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激流沖走。同樣,完全離開水面也不能車上水來。” 無相禪師道:“水車與水流的關系可以說明人與世間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紅塵俗世的潮流沖走:假如完全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同樣,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 其實,“出世”與。人世”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二者相輔相成,須臾不可離。倘若一個人人世太深,久而久之,必將會陷人生活的煩瑣和苦惱之中,并在現實的種種恩怨,情欲、得失、利害、成敗、對錯里糾纏輾轉,難以超脫,反之,一個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自恃清高,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不去做一點人世的,有利于社會的事情,依然無法修成正果。不如就學學無相禪師的妙法,“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用出世的態度來做人世的事業。立足塵世,卻懷著出世的慈悲與智慧,這樣才能既不被紅塵所拋棄,也不讓心靈蒙受一點塵俗的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習弘一法師“念佛不忘救國”的憐憫眾生,也要學習他“救國必須念佛”的自我修持。 以出世之心行布施。世人之所以常常陷入無邊的煩惱之中,多是因為追求和貪戀“我”或“我所有”的東西,無法理解佛家“無我”的出世智慧。人要想恢復自我的本來面目,實現自我的真實價值,就必須學會破除欲望對自己身心的系縛,了悟自我的清凈本性,以出世之心看待名利。錢財等一切物質的東西,對我們而言,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對于錢財的明智做法是:取之社會,亦還之于社會。佛門的“無我法”即是如此:在這種斷除塵世一切煩惱、舍棄人間一切虛妄的“無我”境界下,我們的奉獻與布施心就會自然地顯現出來,井讓我們在為他人奉獻的過程中收獲滿滿的身心愉悅,而不是對得失的計較。 以人世之心待榮辱。真正得悟之人,即使在紛亂塵世中,也能如風一般自由來去,正如明代文學家洪應明在《菜根譚》中所說:“孤云出岫,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即使整天吃飯,卻從沒咬到一粒米,即使整天走路,也從沒踩到一塊土。這就是所謂的“事在人為,禪在人心。。禪的智慧,是要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而不光是在打坐的時候才用到。用禪家的這顆“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自在心去對待生活里的是是非非、紛紛擾擾。正如弘一法師所說:“要試圖放寬心量,包容世間的丑惡。人家贊美我,我心生歡喜心,但不為歡喜激動,也許這歡樂之后,便是悲傷。人家辱罵我,我不加辯白,讓時間去考驗對方……” 所以,對待得失、榮辱的最好態度不是厭世與出世,而是一顆“行云流水”般的平常心。禪師形容自己悟道前后的變化時常說:“悟道前,砍柴挑水,悟道后,砍柴挑水。”說的就是:禪不在深山老林,不在清凈寺廟,它就在滾滾紅塵里。看破紅塵不是離開紅塵,而是從容地踏人其中。有些人在遇到一些生活的打擊與磨難后,變得心灰意冷,情緒低迷,于是不愿繼續努力拼搏,甚至生出出世之心。事實上,真正的看破紅塵,反而是以平常的心態面對生活中所有的幸與不幸,做到寵辱不驚,怡然自得,這才是人生的真諦,佛法的真諦。 佛光偈語佛在人世間,禪在紅塵中; 以出世之心行布施,得失都只會化成喜悅的微笑; 以入世之心待榮辱,高低都不能阻擋去留的從容。 |
|
來自: 果果w65k9gp8te > 《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