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個人從正規單位辭職從商,人們把這種行為成為“下海”,過去幾十年有幾個比較大的下海潮,比如1984、1992、1999,以及當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中稱1984為新中國的公司元年,這一年正是柳傳志、王石、張瑞敏等新中國第一代企業家開始創業的時候。 剛聽到“下海”這個詞時,我的直觀理解是,要賺錢都是往沿海地區走,因為這些地區相對開放,機會多,所以下海的意思就是靠近大海的地方走,但是“下海”這個詞對于從商和創業而言還有更深刻的含義和啟示,且往下看。 獨木橋 一個人要創業不免要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是,我為什么能夠創業成功?我怎樣才能在從商的道路上取得成功?等等,無論是否正面回答,這些問題都是走這條路的人要面對的。 我的回答是,在當今財富爆炸的時代,創業和從商不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因為財富和機會不再是稀缺資源,不是你多得一份,別人就少得一份的零和游戲,因為財富增量的規模正越來越大,這個時代把創業成為下海真是再適合不過了,因為廣闊大海就在前方等待你去開拓,只要肯干,就肯定有收獲,只是有的人收獲大有的收獲小。 吳軍 吳軍老師在總結人類文明進步的時候,除了提到相對論等高深的理論外,還專門提到了正和博弈,所謂正和博弈就是多贏,這個認知和共識幫助人類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爭斗,更在客觀上保證了人類確實是可以以多贏的方式一起往前走的。 我認為這個認知對于個人來講,同樣意義重大,這決定了一個人眼中的世界是稀缺的還是富足的,而這樣的認知會在最底層決定一個人思考、行動、潛意識、社交、決策、命運等方方面面,就像過去馬爾薩斯《人口論》把人口看做負擔,而最近大家認識到人其實是資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