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我對它的定義是: 它還不足以讓人失去社會功能,自我還能應付生活、工作、社交,歸結而言自己還不是很痛苦,只是比平常人稍微擰巴一些,糾結一些,多慮一些,腦袋思維緊張一些,這是我們自知能夠察覺到的一些自我心態、情緒上發生的一些異常苗端變化。 當心理問題,壓抑到一定的程度時,精神上也會隨之過度緊張,然后我們的情緒就會長期處在于一種惶恐不安狀態中。 心理問題會發展成心理疾病,“問題”還不是病,而發展成心理疾病的時候,這時你的情緒、大腦思維、意志力都不再由自己掌控的時候,那么這就是病了。 心理疾病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心理疾病涵蓋:“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失眠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等。 如果把以上心理疾病,站在精神科的角度來看的話,例如:“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失眠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又都可以把它們歸結為:精神上的障礙。 為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心理疾病是地基,而精神上的障礙是磚瓦。” 而心理疾病又是由我們的性格、原生家庭的溺愛又或者是傷害、成長經歷以及環境、內心糾結沖突所誘發而來的。可以確切地說心理沖突得越嚴重,那么體驗感就會越痛苦。 幾乎可以很明確地說明:一個人患有焦慮癥也好,抑郁癥也罷,都是內在沖突太厲害了,以至于讓自己沉浸在過度悲傷、不能原諒、糾結、患得患失,徘徊在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光里,過著壓抑的生活和一個不開心的自己。 因為以上種種因素,從某種程度上使得患心理疾病的人,內心無法平衡,心事雜,想得太多,過于糾結某些事和某些人,大腦超負荷運作,一點一滴地在過度消耗、破壞著我們的大腦神經遞質,使得大腦神經遞質分泌出現了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就患上了:抑郁癥、焦慮癥、失眠癥、也會伴隨強迫思維,然而對于抑郁癥、焦慮癥、失眠癥這三個精神上的疾病來說,它們的重疊率是非常高的,達到了70%。 如何理解,這個70%呢?打個比方:就是在一群10個患抑郁癥患者身上,絕大多數人還會存在有焦慮癥、失眠癥的伴隨。 所以,對于抑郁癥這個精神疾病來說,無論是初次發病的人,還是久治不愈的人,我們都要學習這個病的一些常識,只有把它的發病機制原理學到了,懂得了,那么我們的無知惶恐,所帶來的焦慮不安,就會少很多,甚至是沒有! 當心理問題發展成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說法為了便于概括簡化它,直接把心理問題說成是心理疾病或者是精神疾病。這樣的說辭有些不夠嚴謹! 我認為,心理問題只是基礎,心理疾病則是有些癥狀,但是到了精神疾病,就是癥狀不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了,也可以說心理問題的升級就是:心理疾病加精神疾病的相結合產物。 心理問題很好改變,心理疾病則需要心理疏導,必要時需要藥物干預,而精神疾病,那就必須要藥物加心理疏導進行相結合的干預了。 舉個例子:抑郁情緒——再到輕度抑郁癥——中度抑郁癥——重度抑郁癥。這里四個階梯,抑郁情緒就是心理問題,而輕度抑郁癥是心理疾病,中度到重度抑郁癥。那就是心理疾病與精神疾病的相結合的產物,沒有藥物的干預和心理疏導,可能會痛不欲生,甚至走上極端的道路,這是很可怕的。 前面說了,抑郁癥到了中度和重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作為當事人,內心多想活過來,可是情緒的低落與絕望以及伴隨著的不真實感的軀體癥狀:頭暈、頭痛、全身游離的疼痛、無力、視力模糊、呼吸不順暢等等,都是壓倒中度、重度抑郁癥患者身上那一拳致命的打擊。 這個時候,先進行有效地心理疏導,是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指導、勸其接受正規地治療,按照要求科學系統規范地治療,是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治療效果的,不說馬上恢復十成,恢復八成已經可以不影響生活了,然后在投入生活中,逐步恢復最后兩成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拋棄舊有的思維,內心不再沖突,放下該放下的,內心在歲月的長河里,做到一個平衡的人。內心平衡了,也就不存在糾結和痛苦了。 活在當下,曾經的思維已經害你不淺了,這時你需要重生起來,不做夠做到痛徹心扉地去改變,又會陷入以前的思維,可怕的重蹈覆轍的道路再走一遍,是每個得過抑郁癥的人,心中一萬個不情愿再走的路了,那實在是太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