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寺是指中國最富有盛譽的十所寺院,目前各種說法不一,這里提出以下十所寺院。
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在河南洛陽市東郊,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白馬寺內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齊云塔等。
杭州靈隱寺
靈隱寺又名云林寺,創建于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所以就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清康熙南巡時,賜名靈隱寺為“云林禪寺” 靈隱寺全盛時期,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三千余眾。靈隱寺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

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城西北12公里的少室山麓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在叢林茂密的少室山陰,以此得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間(495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宗。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禪宗的祖庭。傳說少林拳是達摩創造的。少林寺以其卓絕的少林武功名揚天下。少林寺保存有唐代以來的碑碣石刻共計300多塊,其中的一塊“太宗文皇帝御書碑”記載了少林寺十三僧人勇救唐王李世民的史跡,碑文為唐太宗親筆書寫。少林僧人練武、習拳的情景在寺內白衣殿的壁畫之中均有描繪記載。

蘇州寒山寺
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的梁天監年間。到了二百年后的唐代,相傳唐時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故改名為“寒山寺”。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后,寒山寺便聞名了。寒山寺中的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文《楓橋夜泊》、楓江第一樓。

正定隆興寺
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并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
泉州清凈寺
清凈寺又名艾蘇哈子大寺,位于市區涂門街。始建于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回歷400年),創建和重修者皆為阿拉伯伊斯蘭教徒。清凈寺建筑采用西亞形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蘭建筑風格的清真寺,清凈寺面積2100平方米,現在主要建筑在門樓,高20米、寬45米,輝緣石和白花崗石構筑,三層穹形尖頂拱門。

開封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位于河南省開封市自由路西段。開封是“富麗甲天下”、“自古帝王都”的歷史文化古城,民間向有“一蘇二杭三汴州”之說。而“大相國寺天下雄,天梯縹緲凌虛空”(元·陳孚),寺院歷史上名僧輩出,名士薈萃,活動頻繁,寺藏豐富,鼎盛時期轄64禪律院,占地達540畝。高僧、達官、文人、使節、民眾出入其特別是北宋期間;佛事,大相國寺、巡幸、文娛、參訪、商貿匯集其中,成為中外佛教及文化交流的中心,深為海內外佛教界矚目。

北京臥佛寺(十方普覺寺)
臥佛寺即“十方普覺寺”。它位于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香山東側,距市區30公里。臥佛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為普覺寺。由于唐代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后來元代又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磐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臥佛寺”據元史記載:當時鑄銅像冶銅50萬斤,用工七千。銅佛身長5米作睡臥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臥佛后面圍坐著12圓覺菩薩,他們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涅磐于婆羅樹下,向12弟子囑咐后事的景象。

西寧塔爾寺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是我國喇嘛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爾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塔爾寺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筑群,占地面積約600余畝.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位于日喀則市尼色日山南側,藏語意為“吉祥須彌山”.扎什倫布寺是西藏佛教格魯派在后藏地區的最大寺院,又是西藏地區班禪四世之后歷代班禪舉行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扎什倫布寺始建于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全寺分宮殿、勘布會議(后藏地方政府最高機關)、班禪靈塔殿、經學院四大部分。經學院有措欽大殿,4個扎侖及下屬的64個康村組成。
【附】
中國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征。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筑與傳統宮殿建筑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
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游業的發展。
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后,“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稱。
“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后,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筑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筑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岳廟、西岳廟、南岳廟、北岳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