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神經相關名詞,了解一下 根據分布對象不同,周圍神經系統分為軀體神經(somatic nevers)和內臟神經(visceral nerves),都是混合性的,包含感覺和運動神經成分。 軀體神經分布于體表、骨、關節和骨骼肌,而內臟神經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平滑肌和腺體。 傳入神經(afferent nerves):將神經沖動由感受器傳向中樞神經系統。 傳出神經(efferent nevers):將神經沖動由中樞神經系統傳出到達周圍效應器。 內臟神經的傳出部分支配不受人主觀控制的平滑肌和腺體分泌,因此又將內臟傳出神經稱為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同時又細分為交感神經(sympathetic nerve)和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nerve)兩部分。 脊神經干很短,出椎間孔后立即分為4支: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1、 前支(anterior branch):為混合性,除胸神經前支保持節段性走行外,其余交織成叢,即形成4個脊神經叢:頸叢、臂叢、腰叢和骶叢。 2、后支(posterior branch):為混合性,繞上關節突外側向后在相鄰橫突間分為內側支(medial branch)和外側支(lateral branch)。 3、脊膜支(meningeal branch),又稱竇椎神經(sinuvertebeal nevers):每條脊膜支都接受來自鄰近的灰交通支,然后再經椎間孔返入椎管,分布于椎間盤、韌帶等。 4、交通支(communicating branch):連于脊神經和交感干之間。白交通支(white):指發自脊神經止于交感干;而 灰交通支(grey):指發自交感干止于脊神經。 圖示:脊神經的組成和分支 正常腰椎間盤的前部由交感神經支配,后部由竇椎神經支配,兩側由交感神經和竇椎神經共同支配。交感神經與脊神經之間通過交通支(communicating beanch)相連,然而 L2 以下無白交通支。 圖示:脊柱前側的軀體與自主神經支配情況 1=髓核; 2 = 纖維環;3 = 前縱韌帶/骨膜;4 = 后縱韌帶/骨膜;5 = 硬膜囊; 6 = 前硬膜外間隙內的組織 [例如,硬膜外血管系統]; 7 = 終絲;8 = 馬尾鞘內神經根 [S]; 9 =脊神經前根;10=脊神經后根;11=背根神經節;12 = 脊神經后支;13 = 脊神經前支;14 = 脊膜支即竇椎神經;15 = 連接從灰交通支的交感神經分支到竇椎神經;16 = 從竇椎神經支配至椎間盤后面和側面的神經末梢;17 = 白交通支 [L2以下無此支];18=灰交通支;19 = 來自灰交通支的交感成分神經末梢支配側面椎間盤;20 = 椎旁交感神經節[PSG]; 21 = 左側椎旁交感神經鏈;22=交感神經前支支配椎間盤前側;23 = 從交感神經鏈支配至椎間盤前表面的分支。 圖示:脊柱后側的軀體與自主神經支配情況 1 = 脊神經主干;2 = 脊神經前支;3 = 脊神經后外側支; 4 = 脊神經后支神經纖維; 5 = 脊神經后支;6=背根神經節;7=脊神經前根; 8=灰交通支;9 = 白交通支;10=椎間盤;11 = 小關節的關節軟骨 [關節突關節];12=脊神經主干發出的神經纖維;13=脊神經前支發出的后關節支神經纖維;14=脊神經后支發出的神經纖維;15 = 脊神經后內側支;16 = 中央椎管;17 =上關節突關節突;18 =下關節突關節突;19 = 關節突關節間隙和關節囊; 20=棘突;21=棘間韌帶;22=支配小關節、椎板、棘突、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的脊神經后內側支的分支;23 = 脊神經后內側支在后緣組織的分支;24 = 橫突; 25=椎板;26=棘上韌帶;27=黃韌帶;28 = 硬膜外脂肪墊。 圖示:脊神經的節段性分布于皮膚 圖示:皮神經分布的重疊性 相鄰兩條皮神經的分布區域有相互重疊現象。因此,當一條皮神經受損時,僅出現相應支配區的感覺遲鈍,而當兩條以上相鄰皮神經同時損傷,才會出現分布區的感覺完全消失。 圖示:椎間盤源性疼痛的疼痛傳導通路 A:從椎間盤突出產生的疼痛信號傳遞到相應的DRG并進入脊髓。B: 來自下腰椎間盤(L4-L5)的疼痛信號經過下腰椎DRG、白交通支到達交感神經鏈,并上行通過灰色交通支進入上腰椎的DRG,特別是在L2水平。DRG:背根神經節 當某些內臟器官發生病變時,常在體表一定區域產生感覺過敏或痛覺,這種現象稱為牽涉痛(reffered pain)。一般,發生牽涉性痛的體表部位與病變器官往往受同一節段脊神經的支配,體表部位和病變器官的感覺神經進入同一脊髓節段,并在后角內密切聯系,因此,從患病內臟傳來的沖動可以擴散或影響到鄰近的軀體感覺神經元,從而產生牽涉性痛。 圖示:心傳入神經與皮膚傳入神經中樞投射聯系 圖示:椎間盤受多節段背根神經節(DRG)支配。腹股溝皮膚(groin skin)與椎間盤感覺同時投射至L1 和 L2脊神經背根節 。因此,椎間盤病變產生的腰痛其實是內臟痛,可牽涉至腹股溝區產生牽涉痛。 圖示:腰痛和睪丸疼痛的傳入通路 起源于L4/5椎間盤和/或小關節面的腰痛通過椎旁交感鏈非節段地傳遞至L1和L2脊神經根,然后與L1和L2脊神經根中傳遞的內臟交感傳入纖維共同向上傳遞。睪丸疼痛被認為是傳輸到生殖股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生殖支的牽涉痛。DRG:背根神經節;genitofemoral nerve :生殖股神經; ilioinguinal nerve:髂腹股溝神經;sympathetic chain:交感鏈。 圖示:脊柱局部疼痛傳導示意圖 當脊柱某一結構受到有害刺激(星號)時,異常感覺刺激產生的直接神經電流被精確的傳遞到大腦,并在大腦感覺皮層(右上角)中定位到受損害的部位。(PSC = 脊柱旁交感神經鏈;C=脊髓;Sn = 脊神經;WRC = 白交通支;DRG=背根神經節;SVN = 軀體[感覺]椎神經[軀體傳入神經];LE = 下肢;V = 椎體;1 = 來自椎體的軀體傳入感覺纖維。 圖示:脊柱牽涉痛(假性)傳導通路 因為許多脊柱結構由自主神經(交感神經)支配,且來自腰骶部的神經電流在進入大腦中樞之前,都需要沿著腰骶椎旁的交感鏈上行至L1或L2。同時,在脊髓的同一神經元上,有可能出現軀體神經和交感神經纖維之間的交匯整合。此時,如果腰骶部出現有害刺激(星號),則大腦可能難以分辨疼痛來源,產生錯覺,以為來自腰深部、腹股溝周圍或大腿近端受到有害刺激(右上圖)。( PSC = 椎旁交感鏈;C = 脊髓;DRG = 背根神經節;WRC = 白交通支;SVN = 軀體 [感覺] 脊神經支 [軀體傳入神經];SN = 脊神經 [混合的軀體和交感神經];V = 椎體)a,LE = 下肢;1 = 來自椎體的軀體傳入感覺纖維;2 = 來自椎體的交感傳入感覺纖維;3 = 來自下肢的軀體或交感傳入感覺纖維)。 圖示:放射痛傳導示意圖 非特異性傷害性刺激神經根、脊神經、脊神經分支或背根神經節(星號:箭頭)會在脊髓的神經元中形成神經電流刺激,并產生脊柱和下肢放射性疼痛。除了根性疼痛外,還會產生下肢肌肉痙攣、感覺異常、肌肉無力,并在大腦中產生相應刺激反應(右上圖)。( PSC = 椎旁交感鏈,C = 脊髓,DRG = 背根神經節;WRC = 白交通支;SVN = 軀體 [感覺] 脊神經支 [軀體傳入神經];SN = 脊神經;V = 椎體;LE = 下肢;1 = 來自椎體的軀體傳入感覺纖維;2 = 來自椎體的交感傳入感覺纖維;3 = 來自下肢的軀體或交感傳入感覺纖維)。 圖示:腰神經根損害的診斷試驗 L4神經根:評估患者是否存在下蹲和下蹲起身困難;L5神經根:評估患者是否足背伸困難,能否足跟著地行走;S1神經根:評估能否腳尖著地行走。 參考文獻: Sameda.J Bone Joint Surg [Br] 2003;85-B:600-3 Raj. Pain Pract. 2008;8(1):18-44 Deyo. N Engl J Med. 2016;374:1763-72. Randy. Neuroradiol.2004;31:163-8 Peng B.Pain Med. 2014;15(1):169-70. 柏樹令. 系統解剖學(供八年制,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No.32)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