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本服膺,推名大成, 平易近人,理趣叢生。 一法不立,無法不容, 拳本無法,有法也空。 存理變質,陶冶性靈, 信義仁勇,悉在其中。 力人自然,矯健猶龍, 吐吶靈源,體會功能。 不即不離,禮讓謙恭, 力含宇宙,發揮良能。 持環得樞,機變無形, 收視聽內,鍛煉神經。 動如怒虎,靜似蟄龍, 神猶霧豹,力若犀行, 蓄靈守默,應感無窮。
大成拳練習步驟
本拳之基礎練習,即為站樁。其效用在能鍛煉神經、調劑呼吸,通暢血液,舒和筋肉,誠養生強身益智之學也,亦為衛生運動。其次為試力、試聲、假想體認各法則,更次為自衛,與大氣之呼應,與波浪之松緊、良能之察覺,虛實互為根之切要,茲將各階段逐述于后。 1.站樁 站樁,即立穩平均之站立也。初習為基本樁。習時須首先將全體之間架配備安排妥當。內清虛而外脫換,松和自然,頭直、目正、身端、頂豎、神壯、力均、氣靜、息平、意思遠望,發挺腰松,身體關節似有微屈之意,掃除萬慮,默對長空,內念不外游,外緣不內侵,以神光朗照顛頂,虛靈獨存,渾身毛發有長伸直豎之勢,周身內外激蕩回旋,覺如云端寶樹,上有繩吊系,有本支撐,其悠揚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氣游泳,殊相近似也。然后再體會肌肉細胞動蕩之情態,鍛煉有得,自知為正常運動。夫所謂正常者,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貧血者可以增高,血壓高者使其下降,而達正常。蓋因其無論如何運動,永使心臟之搏動不失常態,平衡發達,然在精神方面,須視此身為大冶洪爐,無不在陶熔體認中。但須察覺各項細胞,為自然的同時的工作,不得有絲毫勉強,更不許有幻想,如依上述鍛煉,則具體之肌肉,不鍛而自鍛,神經不養而自養,周身舒暢,氣質亦隨之而逐漸變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內而外,自不難漸漸發達。但切記身心切不可用力,否則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和則氣滯而力板,意停而神斷,全體皆非矣。總之,不論站樁、試力或技擊,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橫隔膜一發緊,便是錯誤,愿學者宜慎行之,萬勿忽視。 2.試力 以上的基本練習,既有相當基礎后,一切良能之發展,當日益增強,則應繼續學習試力工作,體認各項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實效用。此項練習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難之一部分工作。蓋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習時須使身體均整,筋肉空靈,思具體毛孔無根不有穿堂風往還之感,然骨骼毛發都要支撐遒放,爭斂互為,動愈微而神愈全,慢優于快,緩勝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體認全體之意力圓滿否,其意力能不能隨時隨地應感而出否,全身之本能與宇宙之力能否起感應,假借之力果能成為事實否。欲與宇宙力起應合,須先與大氣發生感覺,感覺之后漸漸呼應,再試氣波之松緊與地心爭力作用。習時須體會空氣阻力何似,我即用與阻力相等之量與之應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無過亦無不及,初試以手行之,逐漸以全體行之,能認識此種力,良能漸發,操之有恒,目有不可思議之妙,而各項力量也不難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斷,靈不使散,渾噩一致,動微處牽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達到舒適得力,奇趣橫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試各力,名稱甚繁,如蓄力、彈力、驚力、開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纏綿、撐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桿、輪軸、滑車、斜面等種切力量,亦自然由試而得知。蓋全體關節無微不含屈勢,同時亦無節不合放縱與開展,所謂遒放互為,固無節不成鈍三角形,且無平面積,尤無固定之三角形(不過與器械之名同而法異)。 蓋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體認而得知。形則微矣。表面觀之,形似不動,而三角之螺旋,實則輪旋不定,錯綜不已。要知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非自身領略之后不能知也。蓋螺旋力,以余之體認觀之,非由三角力不得產生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動蕩與精神假想參互而為,皆有密切連帶之關系,若分而言之,則又走入方法之門,成為片面耳。所以非口傳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詳述也。 總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結,緊密,內外,含蓄一致而為用。若單獨而論,則成為有形則破體,而成機械之拳道,非精神意義之拳也。余據四十余年體會操存之經驗,吾感各項力量,都由渾元擴大,空洞無我產生而來,然混元空洞亦都由細微之棱角漸漸體會,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間一切學術,無不感矛盾,同時亦感無一不是圓融,統一矛盾,始能貫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則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渾噩乏要,絕不在形式之好壞,尤不在姿勢之繁簡。不論單出、雙回、齊出、獨進、橫走、直撞、正斜互爭、渾身之節點、點、面、線,一切法則無微不有先后、輕重、松緊之別,但須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無斷續,更不許有輕重方向之感,不論試力或發力,段保持具體松和,發力含蓄而有聽力,以待其觸。神宜內斂,骨宜藏棱,要在身外三尺以內,似有一層羅網保護之,而包羅之內,盡如刀叉勾錯,并蓄有萬弓待發之勢,然都在毛發筋肉伸縮撥轉,全身內外無微不有滾珠起棱之感,他如虛無假借種種無窮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論,學者神而明之。 以上各力,果身得之后,切莫以為習拳之道已畢,此不過僅得些基本而已,而始有學拳之可能性,若動作即能松緊,緊松勿過正,實虛虛實得其平之樞中訣要,則又非久經大敵,實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則須要絕頂天資,過人氣度,尤須功力為篤純,方可逐漸不假思索,不煩擬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觸覺之活力也。具體及細微之點力,亦須切忌無的放矢之動作。然而又非做到全體無的放矢而不可,否則難能得其妙。 3.試聲 試聲為輔助試力細微所不及,其效力在運用聲波鼓蕩全體之細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嚇,而聞之者則起猝然驚恐之感,實因其聲力并發,與徒作喊聲意在威嚇者不同,試聲口內之氣不得外吐,乃運用聲由內轉功夫,初試求有聲,漸以有聲而變無聲,蓋人之聲各異,惟試聲之聲,世人皆同。其聲如幽谷撞鐘之聲相似。老輩云:試聲如黃鐘大呂之本,非筆墨毫端可以形容。須使學者觀其神,度其理,聞其聲,揣其意,然后以試其聲力之情態,方能有得。 4.自衛 自衛,即技擊之謂也。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要知不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比如機械之靶或兒童之捻轉兒,快到極點,似乎不動。如觀之巳動,則是將不動,是無力之表現矣。所謂不動之動速于動,極速之動猶不動,一動一靜,互根為用。其運用之妙,多在于神經支配、意念領導與呼吸之彈力、樞紐之穩固、路線之轉移、重心之變化。以上諸法,若能用之得機適當,則技擊之基礎備矣。亦須在平日養成隨時隨地一舉手一抬足,皆含有應機而發之準備,要在虛靈含蓄中意感無窮,方是貴也。然在學者于打法一道,雖無足深究,然似有需要必經之過程,如對方呆板、緊滯,且時刻表現其重心路線部位之所在,則無足論矣。倘動作迅速身無定位而活若猿捷,更不必曰各項力之具備,就以其運動之速,則亦非一般所能應付,故平日對于打法亦應加以研究。習時首先鍛煉下腹充實,臀部力穩,頭、手、 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鉤打、按打、掛打、鋸打、鉆打、搓打、錯打、拂打、疊打、裹打、踐打、截打、堵打、摧打、撥打、滾力打、支力打、滑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進步打、退步打、順步打、橫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體之片面打、局部之整體打、上下卷打、左右領打、內外領打、前后旋打,力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動靜已發未發之機和一切暗示打法,雖系局部,若非實地練習,亦不易得。然終是下乘功夫,如聰明智慧者則無須習此。 5.技擊樁法 技擊樁與基本樁,神形稍異,然仍依原則以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八步,又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兩足重量前三后七,兩臂撐抱之力內七外三,何時發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須返原。如槍炮之彈簧,伸縮不斷之意。兩手足應變之距離,長不過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換無窮,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于松緊沉實之利用,柔靜驚彈之揣摩,路徑之遠近,間架之配備,發力之虛實,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時間之機會,然后逐漸研討,學術之整個問題,在平時須假定虎豹當前,蓄勢對搏,力爭生存之際,此技擊入手之初不二法門,亦為最初之法則。 茲薦申述神、意、力三者之運用如下: 6.神意之運用 技擊之站樁,要在具體空靈均整、精神飽滿,神猶霧豹,意若靈犀,具有烈馬奔放,神龍嘶噬之勢。頭頂項豎,頂心按縮,周身鼓舞,四外牽連,足趾抓地,雙膝撐抱,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風卷樹,思有撥地欲飛,擰攏橫搖之勢。而具體則有撐裹豎漲、毛發如戟之力,上下樞紐曲折百繞,重線自乘,其抽撥之力,要與天地相爭,肩撐肘橫,裹卷回還,撥旋無已,上兜下墜,推抱互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鉤擰,外翻內裹,有推動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節生棱,具體收斂,要知思動,含蓄吞吐,運力縱橫,兩肩開合,有橫滾推錯兜卷之力,毛發森立,背豎腰直,小腹常圓,胸部微收,動則如怒虎出林,有搜山欲崩之狀,全體若靈蛇驚變之態,亦猶似火燒身之急,更有蟄龍震電直飛之神氣,尤感筋肉之激蕩,力如火藥,手如彈,神機微動鳥難飛,頗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則神意一交,則如網天羅,無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鱗甲雪霜之肅草木,且其發動之神速,更無物可以喻之,是以余于此種神意運動,命名之曰“超速運動”。言其速成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須切實為之,以免流入虛幻也。 7.力之運用 神意之外,力之運用更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須試力上求之,習時須先由節段面積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繼由點力之均整,揣摩虛實之偏倚,復由偏倚之松緊,以試發力之適當,更由適當之發力,利用神光離合之照繞與波浪彈力之鋒棱,再以渾身毛發有出詢問路之狀,而期一觸即發之功能。且時時準備技擊之攻守,亦時刻運用和大敵之周旋,尤須注意發力所擊之要點,萬不可無的放矢,見虛不擊擊實處,要知實處正是虛,虛實轉移樞紐處,若非經歷永不知,混擊蠻打亦瞻有益,須看對手他是誰,正面擻轉即斜面,斜面迎擊正可催,勤學勿懈力搜求,靜謹意切靜揣思。 技擊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則為決斗,決斗則無道義,更須抱定肯、忍、狠、謹、穩、準六字決要,且與對方抱有同死決心,若擊之不中,自不能擊,動則便能致其死,方可擊之。其決心如此,自無不勝。此指勢均力敵者而言,如技能稍遜,不妨讓之。若在同道相訪,較試身手方面言之,則為較量,較量為友誼研討性質,與決斗不同,須首重道義,尤須觀察對方之能力如何,倘相差甚遠,則須完全讓之,使其畏威懷德為切要。較量之先,須以禮讓為先,言詞應和藹,舉動要有禮度,萬不可驕橫狂躁,有傷和雅。夫而后武德可以漸復,古道可以長存,實我拳道無尚光榮,則余有后望焉。
1.基礎功夫 人之力生于氣血,自然發動,由內達外,故通暢養血,鍛煉筋骨,為習拳基礎,其法為站樁,站時須肩架安排妥當,再以靜止狀態去整飾神經,調息呼吸,溫養氣血鍛煉筋骨之各項體認功夫,而使內外合一,以達拙者化靈,弱者轉強之目的。 2.試力 前項基礎功夫,作到妙處,應繼習氣力之運用,試力是其初步,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知,其所自發,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故試力為習拳最大關鍵。 3.實用功夫 拳功作全身舒暢,而得力運用變化,始能隨機發動。至于快慢虛實與精神時機之運用,開始松緊動靜之互根,以及力量和假借之分析等,尚須實地研究,故習拳功夫,未可稍松懈也。又習拳各段功夫,練習樁法時,形雖不動,而渾身之筋肉氣血與神經以及各種細胞,無不同時工作,若輪盤之旋轉,快到極點,正是不動之動,所謂生生不已之動也;此學拳當注意之要點,一念之差,舍此正軌則終身難入門墻矣;應敵時勢如猿兔為龍蛇,而身心意力,都要含蓄,暗中分析對手,意須全身道斂,隨敵而動,以待發動之機,雖動用極速,亦有高低左右縱橫之轉移。而身心氣血之悠揚飄蕩,實功就不動也。以上為基礎,實作兩部功夫與動靜區別愿則,其中間一段試力方法則太繁矣。非簡述一二試力即不許有絕對力,首要體認全身之氣力圓滿否,光線峰棱與毛發接觸否,氣力能否隨時隨地發出心身之神,氣能否和空氣發生應合作用,抬手動足全身各處都如有敵欲相比較,外形尚無動作而精神早已與之周旋。非如是其力不能試得也,學者于此豈可忽哉。
1.樁法為操練全身之功夫 吾人一身,雖分身、手、足、頸、五官五體,內外原是整個一體,既不得分開講論,更不得分別操練,拳理是非之分在此.而習拳能否入道亦在此。 意拳樁法是統一意志,統一動作,統一力氣神之基礎功夫也,乃統一全身發達增強氣力神之法也。拳為全身動作,五官百骸十指四肢以及毛發各有輕重慢急之司,要之少一件,既非完人,有一不動不足有萬全之動。全身一致受命者,意之所使,心之所系,氣之所運,神明之所感,自然之應也。所以練習時,自習身、習心、習手、習足,須全身同時一致練習,不可分開,又不可偏重,盡其本能,統于一命,若各不受命,自為動作,是自為肢解,拳無能曰矣。 2.應知周身之位置 習拳應先知自身之位置,吾人一立,戴天覆地,而于上下左右前后中,其所處之境,則天地四表而自居空氣之中,此人人所曉,不待言也。習拳者,須首先求得自身之位置,其法為從本身以外四面八方,向自身看來,乃得中心,立基乃圓、得中、用中、妙用無窮。 3.須明動靜曲直 習拳應知人能生在于能動,其動源之于靜,靜直動曲,一曲一直(形曲而力直)拳理盡之于是,故習拳靜以理其氣,動以致其用。藉此氣活吾血,強吾力,運動全身,事其所事,而其動靜,互因互生,習拳者乃習此動靜也。習此動靜,須慎之于始,其始則由直而曲,由靜而動。形曲力直,動而還靜之時也,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求得之法則站樁耳。 4.習拳基礎功夫為樁法 習拳站樁用意體查生身動靜,功夫一到當知,此一站,大有無妙不臻,無法不備之滋味,欲盡拳功之妙用,應先致力于站樁之法,凡百運動皆基于此,此論實不我欺,故古人躬實踐,乃尋此滋味惟一之法門,學者宜致力焉。拳以站樁為基,以行動為用,基不固則無根,故習拳不可不站樁,反是,即為自誤,一身功夫須以根本作來,方屬真實耳。 渾元樁
(一) 渾元樁一為整飭立容(一名立式),立為拳功之基本間架,立時垂手直立,兩足根并齊,兩足尖外分,角度約六十度,要安安穩穩,氣靜神怡,應戴天覆地與天地臺而為一之意,站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頭:居人體最高處,為一身之主宰,不宜傾斜,須用力上頂,收頷挺頸而欲直,似頂非頂,似被繩提,要領率全身之意。 足:兩足放平,大指外蹬,小指內扒,腳心涵虛,腳根微起,兩膝微屈而上縮,使筋絡舒展,不可吃力,足一吃力,立便不穩,要知吃力于足,心頂于頭,身體不舒,氣力被阻,全身關節即不能靈活,又焉能求其站之穩定,故日修容足重者,非吃力于足之謂也。 閭骨:為脊神經之殼,居人體之中部為支配上下肢體之中樞。閭骨要正直,平肩正臂,收頦挺頸,心窩微收,使胸寬而腹圓松,自無折腰,努胸,擠背之病。 手:兩手下垂,指欲插入地內,但須向上微提,使肘稍屈,舒筋絡,并有外撐里裹之意,平肩正臂,腋下筋松,虛靈守默如能容球。 齒:齒輪上下銜接,不宜用力扣合,咬牙瞪眼乃最大毛病。 舌:舌尖微卷,接觸上頷,似頂非頂,要領悟其有接引之意。 鼻:為氣官,呼吸要勻而無聲,氣不可提,尤不可沉,勻靜自然為其要訣,氣能至肅調息,方恰得其妙,切忌用口呼吸,犯之則氣失其道,鼻失其職,易致疾病,不可不慎。 目:兩目平直,能不為物引(不他顧、不轉晴流視左右)心意自然不亂。 耳:耳聽八方,要用神凝。 (二) 起以立勢,立勢站穩,使足向左右展開(橫步),屈膝蹲身,成騎馬式,兩手高提,使骨肉筋絡平行舒展,氣血川流,此站樁功力,在于通氣增力,以及溫養筋內,訓練神經,使各細胞無不工作,站時應注意下列各點。 步:橫步展開時,兩足尖向前平行站齊,不可前后參差,其距離按各人之足長短計算,以兩足尖相離約一尺七八寸為宜,開胯屈膝靜站,坐時使步,步大不靈為步法要訣,開步時前足進,后足隨,兩足最大距離約一尺二三寸。言及動作回旋,則不過七八寸耳。若兩足站于一直線上,不易穩固,須左右稍為展開,其寬度應以兩肩寬度為準。 手:出手時兩手向左右伸張,均不過鼻,以保中線,高不過眉,下不過臍,出伸不過足尖,回搬不許靠腹,此乃最重要而不可違犯之規律也。又不許有平面處,無處不曲,曲處無不相乘。體認八面出鋒一語,便得其奧妙。變掌為拳,五指相次如擰麻花,各指力一如嬰兒之持物,要有緊捻密持之意,(此握法擊時易于發力),切忌死握,能不吃力于手,兩臂圓活而氣力暢達,手足相應矣。兩肘屈如抱鼓,無論如何,變換手式,兩肘要永久保持橫撐力,勿使兩肘忽而接近,忽而離遠,失去其活動之空間(所應站之面積),與人以進退之機會。 肩:步法改變,而兩臂能否得力,全系于兩肩,其要訣為松肩,扁松則下垂,左右腋肋支撐其空間,如能容球,兩臂得此空間。活動方能自如。再使心窩微收,胸虛背圓,肩得其平,渾氣力直,貫于掌矣。 筋骨:力生于骨,而達于筋,筋長力大,骨重筋靈,筋伸則骨節縮,筋骨則力實,伸筋腕挺(手足四腕與脖頸),則渾身之筋絡開展,兩肱橫撐至平有挽抱開合伸縮之力,兩腿有提夾扒縮趟崩擰裹之力,肩撐胯墜,尾閭中正,均不可忽。骨垂如弓背,筋伸似弓弦,運動如弓滿,發手似放箭,用力如抽絲,兩手如撕綿。 站此樁時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八方,并頭與足,頭與手,手與胯,肩與膝,肘與胯等處處相應,如有交互反向之繩索牽線,或有人互為推移,不為所動之意。實際并無繩索或人之牽線推移, 不過存意如是,若真做出好似有被牽拽及推移之狀,則又誤矣。是被欲望之支配,其動作不覺而已吃力,失于自然。站時從此體認,全身易于完整。久之當能做到八面之意。氣力乃得中之意氣力也。人身動用既有其運動之空間,而其運動頭足身手各處所占之面積。因頭足身手各處作用之不同,而亦各不相同。至其爭力 作用與各處因應之關系,復因之而各異、欲明乎此于渾元,三樁中求之,自能得其奧妙,凡百運動皆由此基生出,豈可忽哉。 學習以上二樁后,繼習此樁,仍起以立武,站穩,在行開步,左右兩足,前后展開(是為進退步),屈膝蹲身,兩手環抱,橫撐擰裹向前伸開,使筋肉束裹,骨骼無節不曲,與之鈍形三角(即90度以上之角,不可有銳角),全身無有平面部分,更無絕對力。曲折玲瓏,渾元一體,兼有以上二樁之功用,遇機施巧,應變無窮,便于實搏,精于打顧。站時應注意渾元樁一二,腰臍兩節所示要點及下列各點。 舒神清:周身松快,妙不可言。李恕谷有云“滌蕩邪穢,動蕩血脈,流通精神,養其中和之德,而救其氣質之偏”。夫站樁之功用,盡乎是矣。 初站樁時,氣血流行未能通暢,遇有阻礙時,發生震動現象,要知此種震動,并非錯誤,亦非病態。用功日久,若仍有此現象,氣血流行不能平靜,恐無良好成效。若遇震動時可以神經起變化分解之,經此分解,如仍抖動,可再以姿勢起變化。神經姿勢同時起變化,亦無不可,務必使其平靜,至要至要。 習拳動靜殊操,宣寂異趣之現象,最難免去,此皆站樁功夫未到,心神混淆所使然,平時練功應將心情放下,不使浮動,氣肅則膽壯,心靜則神清,守之不失,自然動無不合,倘習拳不以此作去,為之旁求,要妄費心力,定難尋得處一化齊之妙。 初習站樁,必覺渾身酸軟,反如無力之人,及氣血漸漸通暢,真力(即筋骨氣血受心意之支配,自然發生之力)發生,則不分動靜,氣力周身一貫,而力之強大則當不可思議,功到自知,學者應求諸己者也。 習拳平時用功,常使神氣聚而不離,如站樁之時,用神不外馳,意不外想,精不妄動,氣不輕浮,神不亂游,無站樁之形,而收其實效,則有不可思議之妙。 細思站樁之益,學者何以不覺,則其心意注于手,而不注于腰,不注于周身之故,斯言頗堪玩味領會。習拳時心動身不動則枉然,身動心不動亦枉然,身心一致加功除站樁外,無二法門。心動系心意之動用,身動系筋骨關節之動用,氣血應合所生沏諸身之動用也。故習拳應從站樁下功夫。不然是以有用之精神付無用之地也。 站樁功夫是使吾人生機內動,純任自然,毫無殘害生理之虞,故真善拳者,其人必氣力充,精神足,皮膚潤柔,筋骨強健,絕非皮糙肉厚結如鐵石者。 練習樁法,乃習拳攻本之學,有一勢可變干百勢,有干百勢歸于一勢之基也。須著實勤學(知其理,習其事)踐跡是要,豈獨拳學哉。
樁法后論
習拳站樁,時間越久越妙,站時身體所生現象,依功夫深淺而有所不同。初學站樁,初站不過數分鐘,汗即涔涔而下,再站過數分鐘,則覺腹中蠕動,甚至牽及全身,及習練己久,自覺渾身斯斯作響,氣血之動蕩有如源泉之滾滾。初站氣血尚未通暢,兩腿感有酸楚疲倦時,可以稍憩再站,以免因勞強行,而致吃力。拳功本在日積月累,以行之不間為要(站的時間要逐漸增加),站樁畢,氣力身心要穩,再舉兩手。 膝:開胯屈膝。騎馬檔欲其低,不欲其高,向下坐,胯往回抽臀前裹而胯外張(橫撐要平),兩膝扣合,有外撐之意,膝蓋骨處力之生發動用最堪體認,由膝骨至腳面,有由腳面至膝上撐之力,又有欲直立卻被繩索將腳面與膝相連不得撐開之意。而膝蓋骨以上部分,復有向上急提之力,同時更具有下坐之力,膝內屈,大小腿筋絡有相聚之力,同時又具有相反之支撐力,此等力易生之自然相等相乘,名曰爭力,習拳功夫一到,力動情形自然領悟而知。其難于講述也。 腰:為人身上下四肢運動之樞紐,全身中線之所在,乃重心之所系,最忌腰背變屈。頭直肩松胯坐(臀勿前掀)則腰直而上下靈通一氣。 手:兩手高舉,意在使筋肉伸展,而順左右肩之方向,向左右伸長,兩手要向前微抱,肘屈腕按五指離開向上伸張。此手勢乃站樁基本姿勢,兩個姿勢不論如何筋內與骨骸均系平行舒展,無擰衰力者,皆屬于此樁。 按式:挺兩手于臍前,大指朝臍,掌心向地,指尖相對,兩臂環垂。 托式:兩手高提與心窩處相平,掌心朝天,指尖相對,兩臂環垂。 以上兩式,托式小指,按式大指,離身四寸,兩手指尖距離三寸,不可靠近。 推式:兩手高舉,向前平伸后再使兩手指尖相對,掌心向外,肘腕平行,形屈如弓。 抱式:兩手平伸,使掌心向內,指尖相對,腕肘平行,形如抱鼓。 提式:兩手下垂,使肘微屈,并微拳各指如提物狀。 舉式:兩手高舉過頭,使肘微屈(不可緊靠頭部)指尖相對,掌心朝天。手出五指不可緊靠,應行離開,求其活而得力也。各指蜷曲,如爪如鉤,虎口撐圓,而指尖微斂,掌心內吸,有持物欲墜之意。掌心吐力,手指向外擴張,又如柔絲束縛,有不得伸展之意。而此種神情(亦是爭力妙用)同時并具,出之自然,方得其妙。 |
|
來自: 昵稱27189667 > 《人生修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