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鳴 
唐代一般普通人的飲食習慣與后世還是有很大不同的。雖有米飯,但唐朝的主食以面食為主,更具體地說,是以餅為主,各種餅多達幾十種(其時各種饅頭也叫餅,餅的概念比后世大)。在唐代筆記小說《因話錄》里就提到“世重餅啖”。各類史書、小說、詩歌里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餅,比如蒸餅、煎餅、胡餅、湯餅等等。 
當時的肉食,以羊肉為主(吃牛肉是犯法要被重判的,豬肉雖有但不太多),而羊肉膻味大,所以能去膻味的胡椒在當時地位極高,價格也非常貴。
唐朝不吃雞鴨鵝肉。因為在唐朝有的時候,雞鴨鵝等禽肉是不算肉的。當時有件趣事:李世民為了防止御史巡查的時候加重各地的負擔,便要求御史出巡不能吃肉。馬周巡視各地的時候,每到一個地方,一定會要求給他雞吃。有地方小官便告上京師。李世民對此的解釋是,他只禁止御史吃肉,但是并沒有禁止吃雞,所以馬周并沒有犯錯。唐朝漁獵風氣很盛,釣魚很常見,而且當時有道非常有名的菜——“切鲙”,其實就是當今的生魚片。打獵得來的獵物,諸如鹿、兔子、野豬、熊,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唐人的菜單里。

至于蔬菜,后世很常見的西紅柿、土豆、青椒、紅薯、洋蔥、辣椒、玉米,唐朝都沒有。即使現(xiàn)在常見的大白菜(當時叫“菘”)、菠菜(當時叫“波棱菜”)都不算是常見的蔬菜。白菜是因為品相不佳,菠菜則是剛剛引進價格太貴。
那么當時最常見的蔬菜是什么?秋葵,叫“冬莧菜”,后世已經(jīng)不大常見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還有吃。另外還有一種很常見的蔬菜,叫做薤,后世這菜叫“藠 頭”,但同樣也很不常見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還有。
至于做法,當時的做法比較單調(diào),基本就是煮、蒸、烤三種,炒菜要到宋代才有。
說到調(diào)料。 當時辛香料還是蠻多的,常用的花椒、胡椒、豆蔻、桂皮、陳皮都有了;也有些比較復雜的調(diào)料,諸如豆豉、豆醬,蔥姜蒜也都有了;不過辣椒當時卻也沒有。

其實,唐朝國力強盛,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對外交往頻繁,宗教信仰自由,所以,唐朝的飲食文化非常興盛。在揚州、長安、洛陽、廣州等大城市里,“街店之內(nèi),百種飲食,異常珍滿。”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的水陸珍饌,應有盡有。在民間,“無問貧富之家,教女不以針縷績紡為功,但躬庖廚、勤刀機而已。善醯醢菹者,得為大好女矣。……故偶民爭婚聘者,相與語曰:‘我女裁袍補襖,即灼然不會,若修治水蛇、黃鱔,即一條必勝一條矣。’”可見唐人是十分講究吃的。有的新媳婦一到婆家,首先要向家人展示自己的是自己的烹調(diào)技藝,故唐詩云:“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唐人所謂的“姑”,就是指婆婆,可見,烹調(diào)水平如何,已成為唐人評價媳婦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男人擅長烹調(diào),還能攀龍附鳳,得幸于權(quán)貴。“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diào),皆出入宮掖,得幸于韋后。”
僅見之于史籍的唐朝名食就有蕭家餛飩、庾家粽子、櫻桃饣畢饣羅、冷胡突、熱洛河、生魚片、蒸麝麝、皮索餅、駝峰炙、猩唇、熊白、糖螃蟹、鯉尾、對蝦、蝦生、龍蝦、烤全羊、蒸全狗等。

唐朝的飲食文化總體特征是胡化、養(yǎng)生化、宗教化和藝術(shù)化。
所謂“胡化”,就是飲食習慣的胡人化。胡人,“是我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稱呼。漢以后也泛指外國人”。唐朝貞觀二年,“遠方諸國來朝者甚眾,……戶部奏:中國人自塞外歸,及四夷前來降附者,男女一百二十余萬口。”大量外來人口的擁入,不僅帶來了胡人的音樂、舞蹈、服飾,同時帶來了風格迥異的飲食文化。唐朝上流社會很快出現(xiàn)了一股胡化風潮,王公貴族爭相穿胡服、學胡語、吃胡食,并以此為榮。上行下效,很快流行民間。

它主要表現(xiàn)為:其一,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習慣風靡各地。其二,喜食半生不熟的肥鮮。為了保持肉食的肥鮮,唐人烹制動物,常常采用一種極其野蠻的烹制方式。例如張易之加工動物肉,先“為大鐵籠,置鵝鴨于其內(nèi),當中熱炭火,銅盆貯五味汁,鵝鴨繞火走,渴即飲汁,火炙痛旋轉(zhuǎn),表里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乃死。”唐人李詹,大中七年被擢為進士,“平生廣求滋味,每食鱉,輒緘其足,暴于烈日,鱉既渴,即飲以酒而烹之,鱉方醉已熟矣。復取驢系于庭中,圍之以火,驢渴即飲,灰水蕩其腸胃,然后取酒調(diào)以諸辛味,復飲之,驢未絕而為火所逼,爍已熟矣。”其三,是食用乳制品的范圍擴大。食用奶酪原本是北方人的傳統(tǒng)習慣,南北朝時期,不少土族地主曾想嘗嘗奶酪的滋味,沒想到吃完便瀉肚子,只好望而生畏。唐時,奶酪卻奇跡般地出現(xiàn)在南方人的飯桌上。白居易詩云:“稻飯紅似花,調(diào)沃新酪醬。”這里“紅似花”的米飯,顯然指用南方特有的紅米煮成的米飯。酪醬,即牧畜的乳汁。它說明南方北方都有飲食乳制品的習慣了。唐人偏愛奶制品,與其營養(yǎng)價值高,可以強體健身有關(guān)。唐人之所以能長得高大威猛,豐腴驕艷,可能與其飲食習慣關(guān)系甚密,從而產(chǎn)生了女子以胖為美的唐人普遍的審美觀。

唐朝時期,儒、道、釋三教并行,各種文化相互爭鳴,共同發(fā)展,極富活力。李氏政權(quán)自稱老子李聃之后,極力扶持道教實力,使道教借助皇權(quán),迅速發(fā)展,基本上具備了與儒教、佛教并駕齊驅(qū)的實力。作為世界上唯一以養(yǎng)生為宗旨的宗教,它的勃興,極大地推動了養(yǎng)生文化的發(fā)展。其一,藥膳和藥酒大量出現(xiàn)。唐朝的藥膳有紫米粥、團油飯、桔皮湯、人參湯、阿膠湯、綠豆湯、蓮子粥和各種肉羹,藥酒則有椒蔥酒、海藻酒、鐘乳酒、五精酒、五加酒、地黃酒、枸杞酒、烏麻酒、蒼耳酒、菊花酒。其二,用水果養(yǎng)生美容成為時尚。其三,是飲茶的普及。
除了儒、道、釋三教之外,唐朝還有景教、祆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教派林立,宗教文化較為發(fā)達。宗教不僅在飲食上對教徒及教職人員制定了具體要求,而且設(shè)立了許多宗教節(jié)日,用特有的飲食方式舉行慶祝活動,教徒必須嚴格遵守,這又使唐朝的飲食文化帶有了濃厚的宗教色彩。

民以食為天,飲食的高度發(fā)展逐漸變得藝術(shù)化。我國素來注重飲食烹調(diào),即使在秦漢時期,也基本上實現(xiàn)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標準,烹制了不少美味佳肴。但是,那時候的飲食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文化,還談不上藝術(shù),這是由于當時的客觀物質(zhì)條件決定的。而唐朝則不然,在有些方面,唐人的飲食已超越了飲食文化的具體形態(tài)或?qū)嵱霉δ埽怪哂辛怂囆g(shù)的要素,成為一種既有欣賞價值,又有食用價值的藝術(shù)載體。例如唐朝的茶藝,便是類似日本茶道的一種藝術(shù),唐人稱為“斗茶”或“茗戰(zhàn)”,就是比賽茶的烹飪手藝。善烹茶者,被稱為茶博士。茶具用類銀類雪的白瓷,類玉類冰的青瓷,光澤晶瑩,雅致瑰麗,魅力無窮。陸羽因迷戀茶藝,嗜茶如命,被人稱為“茶顛”,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就出自陸羽之手。

唐代茶的飲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據(jù)唐代陸羽《茶經(jīng)》記載,唐代茶葉生產(chǎn)過程是“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飲用時,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粉末,再用篩子篩成細末,放到開水中去煮。煮時,水剛開,水面出現(xiàn)細小的水珠像魚眼一樣,并“微有聲”,稱為一沸。此時加入一些鹽到水中調(diào)味。當鍋邊水泡如涌泉連珠時,為二沸,這時要用瓢舀出一瓢開水備用,以竹夾在鍋中心攪拌,然后將茶末從中心倒進去。稍后鍋中的條水“騰波鼓浪”,“勢若奔濤濺沫”,稱為三沸,此時要將剛才舀出來的那瓢水再倒進鍋里,一鍋茶湯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繼續(xù)烹煮,認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將煮好了的茶湯舀進碗里飲用。前三碗味道較好,后兩碗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飲”。這是當時社會上較盛行的飲茶方法。因茶葉有不同種類,所以還存在另一種方法,將餅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開水沖泡,而不用烹煮,這是末茶的飲用方法。

2018.3.29榆木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