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團,是日軍基本戰斗單位,1888年,日本陸軍將國內原有的六個按地域劃分的鎮臺改稱師團。從此師團這一作戰單位誕生,原本只有少數的常備師團,后來隨著日本對外侵略的不多擴大逐漸增加到幾百個師團,這些師團被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了解抗戰史的人可從序列番號中大致分辨其戰斗力的水平。就簡單的介紹下這四種師團。 甲級師團:甲級師團又稱挽馬師團,主要為二戰前日軍的17個常備師團,采用四四制編制,戰斗人員約15,000至20,000人,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斗人員共28200人。成軍時間久且歷經大戰爆發前在中國發生的大小戰事,戰斗經驗以及訓練上相對扎實,對日軍來說是其組成中列于首位之作戰主力。各師團番號分別為:近衛師團,第一師團東京師團,第二師團仙臺師團,第三師團名古屋師團,第四師團大阪師團,第五師團廣島師團,第六師團熊本師團,第七師團旭川師團,第八師團弘前師團,第九師團金澤師團,第十師團姬路師團,第十一師團善通寺師團,第十二師團久留米師團,第十三師團仙臺師團,第十四師團宇都宮師團,第十六師團京都師團,第十九師團羅南師團,第二十師團龍山師團。其中除了近衛師團一直守衛本土以外,另外十六個師團全部投入過中國現場。 乙級師團:又稱馱馬師團,由于后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斗人員共24400人。乙種師團,是日本帝國主義在發動侵華戰爭后陸續編成的師團編制。由于日本帝國主義兵力不足,所以這類師團只是減少了步兵人數,仍是多兵種合成的師團,故仍是具有一定攻防能力的野戰師團。第13師團、第15師團、第17師團、第18師團至110師團全為二等乙類作戰師團。 丙級師團:主要是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斗人員約15500人。組建丙級師團是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為了與英美盟軍爭搶太平洋以及東南亞各殖民地,日軍將中國戰場上的大量甲級師團都調往了東南亞地區。為了彌補留下的兵力不足的情況,日本又在國內組建了丙級師團,也就是說日軍的丙級師團全部是在1941年后才組建的。戰斗力比前面兩種級別的師團差了不少。丙級師團主要是第110師團至300師團以內的番號。 丁級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11000人。由于機動靈活,主要用于掃蕩八路軍的華北根據地。是110師團與300以外的師團番號(此時日本已不按完整順序排列大約共計169個至230個左右的番號)。 除此之外日軍還設有獨立混成旅團,與師團一樣是獨立的戰略單位,一般有2-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的人數比丁種師團還少,大約有6000-8000人。承擔輔助的戰略任務。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日軍又編組了兩旅團制師團。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旅團轄四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師團無炮兵、僅直轄工兵隊、輜重隊與通訊隊,總人數為11980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