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失調的高血壓 燮調陰陽,二仙加減。 陰陽失調的高血壓,多見于婦女更年期,其陰陽失調之特征,常有夏季怕熱,冬季畏寒,以兩足更甚,熨之稍溫,亦有上熱下寒者,即面部常見烘熱頰赤,而下肢寒冷殊甚。此外,頭暈耳鳴亦多。上熱下寒者舌質偏紅,少苔,無上熱者,舌質多較淡,兩尺脈沉細,或見細數。凡見此高血壓升高持續不降者,常以二仙湯加減取效。 方:仙茅、仙靈脾、巴戟天、川柏片、知母、當歸。 陰陽失調的高血壓的肝陽上亢頭痛者,常加蒺藜、釣藤、甘菊花,若上熱下寒明顯者,加熟地,懷牛膝,肉桂,或加靈磁石,以加強其引火歸原。若陰虛較明顯者,則減輕溫陽藥,加制首烏、生地,懷山藥、山萸肉。一旦血壓下降,穩定在正常范圍內,其上熱下寒,或寒熱失調癥狀消失后,則用杞菊地黃丸(早服),金匱腎氣丸(晚服),二者配合常服半年至一年或更長時間,以鞏固療效。 陰陽失調的高血壓降壓須重視兼癥 如兼失眠多夢,宜加柏子仁、炒棗仁、茯神、生龍牡等; 如大便干結數日一行,如屬熱結者可用生大黃、瓜蔞仁、玄明粉等;一般可用潤腸通便,如郁李仁、大麻仁、桃仁等;如陽虛便秘者可用肉蓯蓉、核桃仁等。 陰陽失調的高血壓如見下肢浮腫,小便檢查無異常者,有朝輕暮重多屬氣虛不能化濕,宜用防己黃芪湯加減,常用漢防己、生黃芪、陳皮、生薏米、生白術、扁豆衣等,并適當加活血藥,如益母草、紅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