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臨證 初期多以消化道癥狀和肋脅隱痛,肝區悶脹不適為主癥。 辨證往往屬于肝胃不和,肝脾不調或肝郁乘脾。 治療可選疏肝散、逍遙散、金鈴子散。 疏肝散:黃連6、柴胡、當歸各4.5、青皮、桃仁、枳殼各3、川芎、白芍各3、紅花2。 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生姜各15g,薄荷、炙甘草各6g。 金鈴子散:金鈴子、玄胡各30g。 肝硬化初期往往以轉氨酶升高、球蛋白、白蛋白倒置,膽紅素升高為主要矛盾。這時,一般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湯加減化裁。 臨床上加五味子,烏梅、木瓜等降低轉氨酶,改變球蛋白倒置效果較好。 降低膽紅素最有效藥物為赤芍,一般用量20g—30g。如果說肝氣乘脾日久,郁而化熱,表現為舌尖紅、口干口苦,五心煩熱,心煩易怒,頭暈等癥,應酌加清肝熱、解毒藥物,如蒲公英、舌草、雙花,板蘭根、敗醬草、虎杖等。蒲公英用量以30g—50g為宜。 如果說脾虛癥狀是,表現為舌質淡嫩者,可加黨參、黃芪健脾益氣,其中黃芪對于肝細胞有良好的修復作用,即使有熱也可用。但應注意與甘寒之品相佐,以去其溫性。 肝硬化出現脾濕胃熱,溫熱內蘊 癥見:面色晦暗無澤,鞏膜輕度黃染,時有胃痛胃脹,肝區脹悶不適,食納欠佳,自覺口苦口干,口腔灼熱,兩目干澀灼熱,小便黃,唇深紅,舌質紅苔薄黃微膩,脈沉弦。 治以健脾燥濕,疏肝泄熱和胃。 方:川連15g,黃芩10g,砂仁、厚樸各15g,枳實、柴胡各20g,白芍30g,甘草、姜黃、郁金各15g,干姜10g,蒼術15g,焦山梔10g,茵陳20g,板蘭根20g,雙花30g,連翹20g,蒲公英30g,五味子15g。水煎服,一日二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