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題目中描述學行書,楷書基礎(chǔ)只要學偏旁部首筆畫寫法就夠用,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首先說楷書對行書的作用,大可分為兩點。
- 第一為基礎(chǔ)筆法對行書的作用。
- 第二為楷書結(jié)構(gòu)對行書的作用。
基礎(chǔ)筆法一定要練,而且要練好。
它對行書的作用是:在高速書寫下,能讓筆畫不虛浮,不弱。
而且,楷書的基礎(chǔ)筆法是讓你感受到提按轉(zhuǎn)折的開始。
楷書~行書~草書~全是由筆鋒的特性,也就是說通過提按轉(zhuǎn)折來完成的。
楷書是提按轉(zhuǎn)折的頻率最慢的,因為寫的慢,等到熟練之后,小楷的書寫速度幾個可以發(fā)到和小行書差不多的速度。
所以,基礎(chǔ)的筆法一定要掌握,時間長了,熟了以后自然而然就會加快速度,加以一定法度,自然也就成行書。
如果不學筆法,那么就是筆虛,寫出來的不是書法而是連筆字。

這種字的用筆就非常“虛”,他的筆力是逐漸轉(zhuǎn)弱的,也就是說,一筆下來,越來越弱,不懂提按專業(yè),不會利用毛筆彈性寫字。
如此種練習,一輩子是寫不好行草書的,寫出來的字,只夠蒙蒙外行的人罷了。
第二就是結(jié)構(gòu)
結(jié)構(gòu),對行書的影響,比筆法要大的多。寫楷書是為了正體,普通練功需要扎馬步,根基不穩(wěn),套路再多有什么用?還不是一下推倒?
如不學楷書結(jié)構(gòu),那字寫出來就是散的,沒有呼應(yīng)。
歷代大家,他們的行草書,都是講呼應(yīng)的,即使偏旁部首離著十厘米選,他也能讓你覺得這是一個完整的字,而不是拆開的字。
這是長時間通過積累,掌握的結(jié)字技巧,可以隨時變,可以跟別人不一樣,但是一定有呼應(yīng)!

這是一個幾乎不寫楷書,就臨圣教序的同學寫的。你能明顯的看到這字,不管怎么看,都是歪的,只有幾個字不錯。后來見過他寫字,是比這強不少的。
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不學楷書,行書就可以寫的不錯的人。
當然,漢魏時楷書不一定是主流,那時候?qū)懙氖切须`,就是以隸書為基礎(chǔ)。
總之一定要有基礎(chǔ),想要拿出去給人看,基礎(chǔ)是不會騙人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你的基礎(chǔ)怎么樣。
五年書齡,一個學三年楷書兩年行書的人,寫出的行書作品,肯定比一年楷書四年行書的人寫出的行書作品要好不只一點半點。
這個你可以相信我,因為我就是活脫脫的例子,一個不信從行書自學就一定寫不好的人,結(jié)果現(xiàn)實抽了我一個響亮的大耳光。
其實這個大耳光抽的蠻好,并不是為每個走了歧途的人都有機會被抽一次的,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的水平高低。
當時放在我面前的是兩條路,第一轉(zhuǎn)頭去學楷書,第二繼續(xù)學行書求臨帖更像突破。如果想寫的更好,想縮小和別人的差距,就要不斷的找到自己的不足,去想辦法改善。
可能一直學行書,偶爾寫楷書可以成功,但是一定需要很長的時間。明明需要五年就不再迷茫的事,何必花十年去做?更可悲的是有人三四十年還沒出來。

記住魯迅爺爺?shù)囊痪湓?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經(jīng)驗,一定是累計在眾多失敗后總結(jié)出來的。不要死鉆牛角尖,偶爾從眾不是壞事,也許大多人都選擇的,一定是最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