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古人賦予它“禮”的內涵,“道”的意蘊,視為“情”的媒介,“思”的信使,“文”的伴侶,“詩”的源泉。 中國文學,詩酒常攜行。人說古典文學能榨出兩中液體,一種是眼淚,一種就是酒。酒是最容易使人激動失控的東西,古代那些失意文人借酒解憂消愁,無論情愁、鄉愁、還是士愁,斗酒之后,醉墨一揮,汪洋恣肆,腦中塊壘噴涌而出。因為最能表現人的真性情,所以一不留神便寫了曠世名篇。
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勸君今夜須沈醉,尊前莫話明朝事',是深情的主人的勸客之語,一個'今夜',一個'明朝'具有沉痛的含義。這兩句是說:你今夜定要一醉方休,酒杯之前不要說起明天的事情。人是要有明天才有希望的,明天是未來希望的寄托,可是他現在用了一個'莫'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的事千萬別提起。'莫話明朝事',那必然是明天的事情有不可期望,不可以訴說的悲哀和痛苦,所以他這里反映了非常沉痛的悲哀。
“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是說這種相思總的算來會有多少,由摯友不得長聚而引起的時序更迭、流年暗換的慨嘆與迷惘,亦暗寓其中。
白樸的這首小令表現了不思自思、欲罷不能的那樣一種格外強烈的興亡之慨、感傷意緒。“長醉”、“不醒”兩句,表面上好像在說:醉處夢中,無憂無慮,一切都可以棄之腦后,“今覺而昨非,得意而忘言”,似乎作者大徹大悟了。然而,其中更含著作者內心深深的隱痛:醉也好,睡也好,畢竟有時有限,人生畢竟醒時多,醉時少,醉中“無礙”醒時“礙”,夢中“無思”醒來“思”,說是“無礙”,道是“無思”,恰恰說明“心病”正在于此。兩句開頭語便透露出作者極其矛盾和痛苦的心理狀態。
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憂心國事,雄心壯志不得實現的表現,可是我的心事有誰知,我的苦處有誰憐,扶頭酒是最厲害的酒,是最傷人的酒,也是最誤事的酒。但是酒,卻能麻醉自己,讓自己暫時忘卻現實的殘酷和煩惱。
“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美人”即指侍女或歌妓而言,意為美人愁眉不展,即引起我不歡。其中“酒闌時”乃此二句之規定情境。酒闌意味著人散,人散必將引起留戀、惜別的情懷,因而美人為此而斂起蛾眉,詞人也因之受到感染,故而設身處地,巧語寬慰,幾有同其悲歡慨。 |
|
來自: Zhanjh1936 > 《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