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歷史書上大力宣揚鄭成功,是因為臺灣。臺灣代表著政治正確,如今都還沒有解決臺海問題,當然要從歷史上追本溯源。而在鄭成功以前,臺灣島一直都不算是被歷代王朝認可的統治地區,從大海商顏思齊墾殖臺灣開始,大陸人才真正開始治理臺灣。而到了鄭成功時期,為了堅持抗清,在北伐圍困南京失敗以后,鄭成功不得不將臺灣作為根據地,開展海貿,積蓄力量。 或許臺灣對于鄭成功而言,只是一個跳板,一個不得已的選擇,畢竟在大陸上鄭氏集團已經完全失去了優勢。 你看歷史教科書上面,宣揚的也只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事情,如果鄭成功沒有收復臺灣,那么如今的歷史可能也會隱去鄭成功這一段抗清歷程,他也不會被稱為“民族英雄”。就像歷史教科書上不會提到真正抗清的中流砥柱李定國將軍一樣。 李定國為農民起義出身,大西政權張獻忠義子,清軍入關以后,張獻忠戰死,這位昔日的逆賊,在國家存亡之際,大量所謂的能臣名士投身變節之時,竟然拒不投降,而是南下投身南明朝廷,舉起抗清大旗,力保永歷帝,為抵御清軍轉戰多地。先是大敗大漢奸定南王孔有德,兵圍桂林城逼的孔有德自焚而死;后在衡州斬殺清廷親王尼堪(清太祖努爾哈赤親孫子,清初理政三王之一),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大功乃是自萬歷年間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清廷震驚之下,都意欲與其平分天下劃江而治,后因叛徒出賣而不了了之。公元1662年,永歷帝被吳三桂絞殺于云南昆明,李定國聞之大哭,大受打擊,不久之后病逝,臨終前囑咐兒子及其部下,就是死在荒郊野外也不要投降! 明末清初抗清的忠臣義士何其多,李定國兩蹶名王,成為南明永歷政權最后的中流砥柱,但他扶明抗清,卻不太符合現代政治的基調。這無疑是悲哀的。 但凡明末抵抗過清軍的,以身殉國的人,幾乎都被教科書所忽略了。 鄭成功和李定國,都是明末最后的漢人脊梁,但只是因為臺灣,而得到了天差地別的歷史待遇。 關于李定國,知道的人也越來越少了,誰又會在意一個失敗的悲情英雄呢?何況,他一生的功績,放到如今,還是比較尷尬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