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器的歷史悠久而漫長。 在中國玉器的發展過程中,各種動物題材的玉雕作品屢見不鮮,除了一些帶有圖騰象征的神話動物之外,現實中的各種動物同樣在古代玉器中層出不窮。 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玉器中的可愛動物,既代表了古代審美的不同階段,也反映出傳統文化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
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中國古人就已經將動物題材植入遠古玉文化當中。 位于安徽省含山縣距今約5300多年的新石器時期的凌家灘文化遺址,就出土有玉鷹和瑪瑙豬,而且為了便于佩戴上面還打有孔道。
發源于內蒙古至東北西部一帶距今5000~6000年的紅山文化遺址,同樣發現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鸮、玉鳥等動物造型玉器。
而分布于錢塘江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遺址,因為具有南方水資源豐富的地域特點,其動物造型玉器以魚形佩、蛙形佩、鳥形佩、龜形佩居多。
這些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動物造型玉器,一方面說明古人藝術素材的選擇十分豐富,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國審美悠久的歷史淵源。 從商代開始各種動物造型的玉器更是大量出現。 商代玉器吸收了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期玉器特點,巧妙地運用圓雕和線條裝飾,制作的動物造型玉器活靈活現非常準確生動且極具張力。
雖然商代動物造型玉器多以片狀玉雕為主,但也不乏精美絕倫的圓雕動物玉器。 1976年考古發掘的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其中出土了大量的商代玉器,當中就包括許多極具藝術感染力的圓雕動物造型玉器,
西周時期的動物造型玉器依然為數眾多,而且在藝術表達上較之商代夸張的表現手法不同,西周動物玉器追求一種靜態之美,無論器型還是紋飾,直線和銳角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運用了更多的曲線。 這種玉器中的藝術表現力正是西周等級禮制文化的體現,顯示的是周文化所倡導的禮樂文化中的從容謙和。 因此西周玉器整體給人的感覺就像西周以禮樂教化天下的理念,謙和有禮、威儀有序、落落大方,有一種安于宿命的從容而華麗之態。
西周動物形玉雕一改商代動物形玉雕正面昂首的風格, 開始流行造型上的“回首” , 這種形象的動物造型使玉器充滿了動感,開創了“回首雕”的先河。 總的來說,西周玉器的風格是樸拙的。那種追求簡約、活潑而樸實的風格,顯示出西周人已從宗教的禁錮中逐漸解脫出來,神權思想開始衰退。 到了漢代,玉器中的動物造型有很大的發展。許多動物題材的玉器形象生動,取材廣泛。這些動物被賦予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造型上有很強的氣勢。 漢代圓雕動物,多能掌握動物的”動態”與”力感”,為歷代各朝所不及。
兩漢時期,圓雕動物形玉器數量很稀少,但也有一些精品存世。 陜西咸陽渭陵附近出土的西漢玉熊、玉鷹等動物造型玉器就充分顯示了漢代圓雕的高超技藝。 作為西漢圓雕動物造型玉器的代表之作,渭陵附近出土的西漢玉熊用樸實的工藝刻畫出驚人的藝術感染力,自然生動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
漢代之后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同樣有大量動物造型玉器出現。 這一時期中國歷史經歷了較為頻繁的朝代更迭和社會動蕩,各種帶有濃郁少數民族風格的動物玉器隨之產生,玉器成為了各民族間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從宋代開始玉器正式進入了民間,從此不再是貴族的專屬,玉器也成為了商品參與流通,從此具備了“民玉”的屬性。因此在趙宋時代,出現了大量帶有民俗化特征的工藝品,各種為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玉器題材大量涌現,動物造型玉器就是其中之一。 宋代玉器變得越來越有人情味,盡管嚴謹莊重的意味被淡化了許多,但從此玉器真開始變得更接“地氣”,更為廣大社會基層人民所接受和喜愛。
明清時期中國玉器的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隨著和產力水平的提高,玉石原料的獲得變得相對容易,治玉理念也得以不斷完善,中國玉器即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巔峰時刻。 明代動物造型玉器更加趨于成熟,傳統文化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治玉理念的不斷提升,因此明朝玉器中也產生了相當數量的藝術珍品。
清朝玉器的鼎盛時期出現在乾隆一朝,乾隆年間玉器的生產制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各種美不勝收的動物造型玉器也大量涌現,今天我們能看到很多傳世清代動物玉器,都堪稱中國玉器中的巔峰之作。 清代乾隆皇帝對玉器頗為癡迷,從而大大推動了玉器的發展,無論是皇家宮廷還是民間作坊,這一時期舉國上下都掀起了藏玉熱潮,進而更大程度地促進了玉器制作的蓬勃發展。
以上就是中國玉器中動物造型玉器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國玉器歷經了漫長而悠久的發展,但縱觀動物造型玉器卻始終在中國古代玉器中占有一席之地,這說明無論時代審美和價值取向如何變化,一切工藝理念的發展都離不開以人為本的終極訴求。 中國古代動物造型玉器的經久不衰,說明藝術永遠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只有順應時代的需求和廣大受眾的審美,藝術才能完成最終的表達與傳遞,無論是任何形式的藝術創作,都應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生活才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玉器鑒定專家 同行轉載請聲明版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