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網絡用語,你好會說話嗎? 如今,沒學會幾句網絡流行語,簡直不好意思上網。 官宣了,絕對skr大消息!你就是我們選中的錦鯉,其他人,我們只能zqsg地說一句dbq了…… 如果你讀不懂上面這段話,你可能在社交網絡上寸步難行。畢竟,熟練使用網絡用語,才能讓你在網絡上占據話語鏈條的頂端;假如言談舉止間使用的竟然全部都是規范的語法,那只能說明,你可能落伍了。 好吧,我承認我土,就當你們這些說話666的年輕人生活在平行空間好了,我上我自己的網還不行嗎?對不起,大眾傳媒也不會放過你。 “你的同齡人拋棄了你”“第一批90后已經xxx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打開手機,滿坑滿谷的標題都是一個模子里套出來的,難道是發稿之前商量好的嗎?打開正文,更令人茫然,正經事半天找不到,先云山霧罩的扯一大通網絡梗,好不容易看完各種段子和表情包以后,終于知道是講什么了,這篇文章也就結束了。 這些小小的腹誹,以前我都只敢藏在心里,怕說出來被認為“土”“不接地氣”。今天看到微博上,“討厭的網絡用語”上了熱搜,才發現跟我有同樣想法的人還不少。 網絡改變生活,網絡語言豐富了我們的表達,這是事實。但網絡用語之所以鮮活有趣,是因為它在彼時彼刻、特定的場景下,表達出了其它語言所無法表達的含義和感覺。原創性是它最大的生命力。一窩蜂式的套用,恰恰是對網絡用語本身的諷刺。 語言不僅是一種表達,更代表著一個人的思想和思維方式。對于網絡用語的模式化的反復使用,難免會讓人覺得貧瘠而枯燥。正像有人說,為什么從小就要讓孩子讀唐詩?答:因為當你看到美景時,只會說“好美”,而他會吟出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并不是說網絡用語不能說,而是說,大家不妨反思一下,離開了網絡用語,我們還能好好說話嗎?維特根斯坦說,語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我們不求做一個思想家或文學家,但是至少,要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能力。一張嘴就是“確認過眼神”“他有多拼你造嗎”,表面上看起來是你在說話,實際上,也許只是某一些人、某一種文化在借用你的嘴表達而已。 互聯網時代,我們不可能拒斥網絡帶來的改變,但也要防止網絡宰制生活,防止在信息的洪流當中,我們的大腦變得越來越懶惰,甚至漸漸停止了思維,成為一個空洞的容器。 有哲人問:為何我們擁有如此多的信息,卻知道得如此之少?這個問題,無法用簡單的一句話回答。但至少,我們需要保持對生活具體而鮮活的感受,保有對這些感受準確表達的能力。 語言,是人類的天賦,要珍惜。 |
|